东平基层医师带你感悟
中医之美
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县卫生健康局举办了“中医文化我传承”演讲比赛。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基层的16名医师讲述了他们的中医故事。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讲述,感悟中医中的文化之美、哲学之美、人文之美。
演讲比赛决赛一等奖作品
传承中医文化牢记使命担当
(医院叶凌云)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长河中,中医文化无疑是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它为人类的繁衍和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的春节刚过,SARS病毒肆虐在全国各地,就当所有西医西药对疫情的控制束手无策的时候,广州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主动请缨,请求中医介入非典的治疗,并被任命为中医专家组长,其认为,非典属于中医温病,戾气范畴,翻阅中医温病文献,总结先贤思想。连夜执笔,和弟子们制定出中医治疗非典的方案,在他的努力下,广州中医院共收治了73例SARS病人,最终取得了“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的“三个零”的成绩。中医抗“非典”的经验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认可,被推广到全国。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经典文化的传承。中医经典是中医文化的灵魂,是中医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医的命脉。大家都知道“医痴叶天士,妙手治瘟疫”的故事,从《金匮要略》《证治准绳》等经典书籍中所载的黄土汤,得到灵感;三伏贴火热进行中,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医理。
近年来奥司他韦抗病毒药物悄然走红,想必大家也知道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钟南山院士通过试验对照,得出结论,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病毒作用方面与奥司他韦无差异;在缓解流感症状,特别是退热和缓解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症状方面优于奥司他韦。其实连花清瘟胶囊也是由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化裁而来,先贤智慧,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
我们对中医经典的继承,不只是其理论和思想,更是老一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济世苍生的高尚情怀,我们生活中无数中医人,熠熠生辉,在各自岗位上济世救人,医院中医科,一面锦旗上写着:“妙灸神针医百病,德艺双馨传四方”。赠送锦旗的是州城街道一位患者。原来,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三年前突发中风,虽经救治,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一侧肢体活动度差,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家人照顾。他慕名前来,请孟主任诊治。孟主任首先耐心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积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经过对其病史详细询问,以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为:中风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坚持服用半月后,症状逐步好转,鉴于其服药时间长,建议加工成丸剂,长期服用。配合中医康复理疗,进行严格的功能恢复锻炼。治疗的过程是漫长而煎熬的,每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孟医生总是鼓励他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坚持住,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奇迹出现了,患者身体状况明显改观,生活基本自理,望着渐渐康复的父亲,他的女儿流下了高兴泪水。患者激动地握住孟医生的手说:“大夫,谢谢,谢谢您让我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正是孟主任苛求钻研的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赢得了患者的康复和尊重。她对待工作严谨认真,每当遇到疑难杂症的时,总是翻阅无数文献。这就是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中医人,也是千千万万中医人的缩影,他们用无私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病人撑起生命的风帆,让痛苦的脸上重绽笑容,让阴霾的家庭重现光明!
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这不仅是全国中医人的心声,更是全体中医人的时代使命!传承中医文化,弘扬中医精神,是我们医务人员共同的责任。朋友们,在这个充满激情的新时代,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实现中医梦想,大步向前、无所畏惧;让我们秉承“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始终不忘医者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演讲比赛决赛二等奖作品
传承中医文化,争当有志青年
(医院王宁)
中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医所包含的理念和方法是世界医学的宝藏。习总书记说过: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动不动就要打针,二年级我得了腮腺炎,高烧不退,脸又胀又疼,医院,我以为又要像往常一样打针,害怕得直哭,一位戴口罩的奶奶对我说:“别哭了小姑娘,咱们不打针,贴个膏药喝点药就好了!”说着就在我的脸颊上敷上了一层厚厚的膏药,凉丝丝的,瞬间就感觉不到疼了......连着敷了几天和喝中药,我的病终于好了!我高兴的对妈妈说:“妈妈,这是什么药这么神奇!”妈妈笑着告诉我:“咱们啊看的是中医,奶奶给你敷的是中药!”从那开始我深深记住了“中医”这个“厉害”的词。
随着慢慢长大,我从书上和电视里知道了更多关于中医的故事:张仲景的中医辨证施治,扁鹊的“起死回生”,华佗的“刮骨疗伤”……这让我不得不惊叹神医们的伟大智慧!从医的想法便深深的扎在了我的脑中,终于我如愿以偿!
年1月,当我第一次走进医院,这里处处弥漫浓浓的医药文化底蕴,让人肃然起敬,能够让自己的青春与梦想沉浸这里,我无比欣慰。正如中药,用时间和热情的“煎”与“熬”,发挥自己最大限度的价值,这不正是启示我们医务人员,需要用时间来沉淀自己,用青春见证梦想吗?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是我的梦想,也是每位医者的共同梦想!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年,要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迎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春风,唱着中医药振兴与发展的主旋律,医院也迎来了冲破发展瓶颈、大步跨越的春天!“中医养生宣讲团”的成立,“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推行,耳穴压豆、小儿推拿......这一系列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惠及了更多的人民群众。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我们儿科收治了一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因在家喂不进药到我院进行输液治疗,打针时患儿极不配合,一直哭闹,我们两位护士和他的家长都抓不住他,患儿体温39度,怎么办?药喂不进去,针打不上!孩子奶奶急得掉眼泪!这时卢主任听到哭闹声赶到病房,他蹲下来安抚道:“好孩子别哭了,咱们不打针也不吃药了,叔叔给你揉一揉小胳膊好不好?”孩子听到渐渐地不哭了,慢慢地伸出了胳膊,乖乖地让医生推拿,清天河水、退六腑......慢慢地孩子出汗了,测量体温38度,孩子奶奶激动地抓住卢主任的手:“大夫,你这真是神手啊,给孩子推推就退烧了!”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儿科定期开展儿童健康教育讲堂,教家长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以更好地做好儿童健康保健工作,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当代中医人,不但要好好学习经典,继承经典,更要创新,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继承,中医学则不能延续,创新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中医学将无以发展。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是继承创新的最佳典范,研制出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中医药在维护全世界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不仅是中医药的胜利,也是传统药物走向现代化的胜利。其首先继承经典,中医经典古籍都有关于青蒿截疟的记载,其研制过程也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在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句话中得到启示,最终获得成功。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其发扬并传承下去,乃是国人的使命与责任。我们真切的希望中医药事业能够得以振兴,能够真正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医的传承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力量,而挑这大任的中流砥柱则在于你,在于我,在于千千万万热爱并愿意奉献于传统医学的炎黄子孙!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医之路崎岖而又漫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让我们永葆一颗求知的心,时刻信守那份高尚而美丽的誓言,为中医的发展添砖加瓦,在中医之路上顽强探索、勇往前行!
演讲比赛决赛二等奖作品
传承中医国粹共享健康和谐
(银山镇中心卫生院王晓霞)
从混沌初开、地老天荒看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孕育了朴素的中医学思想。伏羲氏关乎天地、创八卦、推演阴阳,始制九针疗疾患,保全健康。中医学沉淀几千年的文化,凝聚博大精深的智慧,恪守就死扶伤誓言,抒写历史长河的华章。
我们把中医叫国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无一不是国之瑰宝。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更是出现了一代又一代名医,扁鹊就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为民就世的精诚,叶天士谦逊好学树医德。自古行医者便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才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万古流芳,《伤寒杂病和温病》,《黄帝内经与金贵》,它们作为中医的四大名著,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的心血,是我们华夏子孙繁衍生息、绵延万世的生命屏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当今中国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一直工作在临床护理第一线,更是被中医药的神奇力量所择服。就在去年冬天,科室收治了一例脑梗塞的病人,老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左侧半边身子仍然不能活动,小孙女每天在病床旁哭着嚷着让爷爷带着去放风筝,老人家更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医科蔚大夫在了解这些后,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完整的康复计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并采用针灸治疗,一天两天…十天二十天,她就用这一根根的银针慢慢打通了老大爷的筋脉堵塞,最后老大爷竟然重新站了起来,那一刻,一根根银针在我们眼里熠熠生辉,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是啊,对于患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的努力!最后,老大爷康复出院,给我们送来了锦旗,看到他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奉上爱心一片,献出真情满怀,患者痊愈后的笑脸和真诚的感谢,便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不仅如此,我6岁的儿子也是中医药的受益人。他从小体弱多病,有时一个月要感冒发热好几次,几乎吃遍了各种西药。后来医院中医科王主任的诊疗下,改服中药调理,每次看到年幼的身躯皱着眉头喝下一大碗苦苦的汤药,我总会对他伸出大拇指赞许。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几副中药的调理,儿子的身体渐渐强壮起来,近一年没有感冒过,而且饭量也增加了不少呢!
临床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就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到张廷栋奠基砒霜治疗白血病摘得求是奖,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取得一次又一次突破,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医药前所未有的重视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cs/2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