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乃李东垣原创,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条补土方药。《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中云:“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后世对该方的应用颇广,有根据“体重节痛”将其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的,根据“大便不调”将其用于治疗便秘或腹泻的,根据“洒淅恶寒”将其用于治疗外感疾病的,以上都是较为常见的用法。就编者所见,升阳益胃汤首先重在升阳,病人仍是以脾胃内伤,阳气不升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伴有湿热内蕴,故胃气亦不降,而需“益胃”。该方在升阳化湿的同时也用了一点苦寒降胃之药,因此“升阳气为主,降湿热为辅”应该说是组方的主旨,只要对其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治疗的病种会更多,而绝不仅局限于条文所述。姜德友教授对该方的应用颇多,包括唇炎、发热、头晕、口腔溃疡等病,在此选取其中一例医案,以示读者变通之法。
升阳益胃汤治唇风
升阳益胃汤系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李杲所创。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而“升阳益胃”乃升举清阳之气、补益脾胃后天之剂,组方用药有异功散、二陈汤、半夏泻心汤、玉屏风散、败毒散、痛泻要方等古方之意,具有健脾化湿、补气益胃、升清降浊、益气固表等功效[1-2]。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脾胃中焦之气;防风升清燥湿,合柴胡、羌活、独活苦燥升清,对于兼外感者可解表,无外感者可升胃中阳气;泽泻、茯苓淡渗利湿,泻湿热而降浊阴;半夏、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黄连辛开苦降,以退阴火;白芍敛阴调营和血。诸药合用,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旺,清阳得以升,浊阴得以降。
柴某,女,33岁。初诊日期:年9月16日。
患者形盛,处于哺乳期。素日脾气急躁易怒,近日口唇干,自汗出,周身乏力,食欲不佳;怕冷,易低热;今晨起忽唇肿痒,脱屑,有疼痛感;舌苔白腻,脉濡。
诊断:唇风(慢性唇炎);辨证:脾虚血燥;治法:健脾除湿,凉血祛风;方以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半夏10g,黄连10g,炙甘草10g,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白芍10g,生地黄10g,焦栀子10g,升麻10g,牡丹皮15g,当归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由其母代为复诊。患者服药后诸症渐好,唇肿消退,效不更法。原方继服7剂后病愈。
按:此症为唇风。《灵枢·五阅五使》云:“口唇者,脾之官也。”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唇为病,当责脾胃。患者自觉周身乏力、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濡,此乃脾虚。又正值秋燥令行,长夏湿热之气未尽消,患者脾虚、外感燥热,导致脾经血燥,上熏灼口唇,发为口唇干燥、痒痛。
明代薛己《口齿类要》载:“脾之荣在唇……若唇情动火伤血;或因心火传授脾经;或因浓味积热伤脾。大要审本症察兼症,补脾气,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故用升阳益胃汤加牡丹皮、生地黄以凉血,当归补血,取“治风先治血”之意;合白鲜皮祛风解毒引经,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
[1]连建伟.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廖金标.小建中汤化裁在妇科的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12):43-44.
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李秋实,姜德友.姜德友运用升阳益胃汤验案5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11):22-23+27.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zlyy/1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