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
急救技能知识
新时代的生活节奏快,而所面临的突发状况也随之而来。小儿发热、小儿热性惊厥、异物堵塞呼吸道等严重致命的疾病也逐渐趋于年轻化。
为了加强老师们的健康急救意识,在蒋园长的邀请下,小淹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刘丰林携同事一起来我园对所有教师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主题活动。
小儿发热
一、定义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二、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是发热最常见的病因;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螺旋体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者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因素
1.结缔组织病或者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SLE、皮肌炎、结节性脂膜炎、药物过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血清病等;
2.肿瘤以及血液病:各种恶性肿瘤,霍奇金病以及白血病、淋巴瘤等。
3.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丙种球蛋白亚型缺乏症、胸腺发育障碍以及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脾发育不良等。
4.产热以及散热的平衡失调:癫痫持续状态、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体温中枢的调节异常: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发育不良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6.组织的破坏或者是坏死:大面积的烧伤或软组织的损伤等。
三、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儿童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正常值:36.2—37.3℃
低热:37.3—38.0℃
中等高热:38.1—39.0℃
高热:39.1—41.0℃
超高热:41.0以上
2、发热的分度(腋温为标准)
正常值:35.9—37.2℃
低热:37.5—38.0℃
中等高热:38.1—39.0℃
高热:39.1—41.0℃
超高热:41.0以上
3、伴随症状
①伴有咳嗽、气粗、发绀,常提示呼吸道疾病。
②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症,有头痛、呕吐、甚至有惊厥有昏迷的,大多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或者是颅内出血、脑瘤的表现。
③伴畏寒、寒战,一般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
四、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上,很容易作出发热的诊断,进行鉴别诊断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情况:
1、年龄因素
新生儿期,以感染性的发热及捂热综合征为常见。
婴幼儿期,以感染性发热为主,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肠道的感染最为多见;其次,化脓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
在儿童期,慢性的感染性疾病比较多见,还要考虑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发热以及其他的各种传染性疾病。
2、季节以及当地流行的情况
伤寒、副伤寒以及疟疾多见于夏秋季;在生活中接触动物的,需要排除人畜共患的感染性疾病;黑热病、布氏杆菌病有地方特性;居住疫区或去过疫区应考虑当地流行性疾病。
3、既往史和现患疾病的关系
有风湿性心脏病史或先天性心脏病史的患者,出现发热或是长期发热,应该考虑是否感染心内膜炎;既往诊断结核的患儿,要明确是否已经痊愈;治疗是否得当;是否及时;是否继发有其他器官的结核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败血症或者是迁延性慢性肺炎病史的患者,要警惕出现肺脓肿或者支气管扩张;部分败血症患儿可以发生肝脓肿、重症肺脓肿等。
4、发热的热型对诊断的意义
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一些疾病的热型已经不典型。但是,有一部分没有经过特殊药物治疗的患儿,热型对诊断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治疗原则
1.物理降温
低度发热不主张药物治疗,多采用物理降温。
(1)少量多次喝水,以助发汗,并防脱水
(2)温水擦浴,用毛巾蘸上温水(水温不感烫手为宜)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5~10分钟。
2.退热药物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
(1)3个月以上小儿
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每次<mg),口服,间隔时间≥4小时,每天最多4次(最大剂量为2.4g/d),用药不超过3天;}布洛芬5-10mg/kg(<mg/d),口服,每6小时一次,每天最多4次。3个月内的婴幼儿建议采用物理降温为主。
(2)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可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包括:①先用布洛芬10mg/kg,4小时后对乙酰氨基酚15mg/kg;②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4小时后布洛芬5mg/kg,4小时交替使用,疗程不超过3天。
小儿热性惊厥
一、概念
小儿热性惊厥(高热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之一,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发病年龄6月至3岁较多见,一般到6岁后由于大脑发育完善(血脑屏障)而惊厥缓解,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上升过程中大于38度以上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就可以诊断高热惊厥。
二、临床表现
意识突然丧失,同时急骤发生全身性或局限性、强直性或阵挛性面部、四肢肌肌肉抽搐,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发作形式多为单次,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时间短(30秒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最常见于幼儿,发病多在6个月至6岁之间,以3岁以前小儿多见。最常见于上呼吸感染、扁桃体炎,少数见于消化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约一半患儿有家族史,提示同遗传因素有关,既往可有高热惊厥发作史。惊厥的发生常与发热相关,但热度的高低并不与之呈正相关。
三、治疗原则
1.对症处理:将儿童放于侧卧位或仰位,头偏向一侧,解松衣领、裤袋,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或牙刷柄放在上、下磨牙之间以防舌咬伤,牙关紧咬者,不可强行撬开,以免损伤牙齿,避免呕吐物吸入窒息,可用纸巾或毛巾温水擦去分泌物。2.针刺或按压或可掐:人中与合谷穴位,百会、涌泉等穴位,一般仅需1~2个穴位。同时予以毛巾温水擦身降温,一般情况下惊厥多数于2-5分钟缓解。
3.止痉:如果惊厥没有缓解呈持续状态(惊厥超过5分钟以上甚至达到30分钟以上意识不清),医院立即抢救治疗,包括上氧、静脉注射地西泮(安定)注射液止惊,药物退热等急救处理。首选药物地西泮,静脉缓慢注射或肌注,剂量为每次0.2~0.3mg/kg,一般婴儿用量不超过3mg,幼儿不超过5mg,年长儿不超过10mg;其次苯巴比妥,肌注,5~10mg/(kg?次);另外还可采用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4.防治脑水肿:对于频繁、持续抽搐继发脑水肿者,可在应用止痉药的同时应用呋塞米、甘露醇或地塞米松。
5.完善相关检查:病情稳定后行脑电图,颅脑CT或MRI,血生化等检查排除其他导致惊厥的疾病。
四、预防
1、给儿童适当锻炼,经常带小孩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加强体质,合理营养,多补充水分及维生素,多吃水果、蔬菜、汤汁;
2、尽量减少或避免在婴幼儿这个阶段患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患儿有发热征象,早期识别并积极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避免体温上升到38度以上尤为重要;
3、家长要知晓病情,间歇性或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热性惊厥的复发,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包括三在发热早期(体温在37.5度时)及时使用地西泮(安定口服或直肠给药),同时及时退热及治疗原发病,体温降至正常后停止使用止惊药物。
海姆立克急救法
一、症状识别
1、症状表现:立即观察患者是否有面色潮红、口唇、甲床青紫,不能呼吸以及用双手抓住颈部等气道梗阻窘迫表现;
2、询问病情:同时询问患者,以确定其是否被异物噎住,并判断患者能否发声;若不能发声,则为气道完全梗阻。
3、温馨提示:完成上述检查后,立即指定一名现场人员拨打急救电话。在征得患者或其监护人同意后,请按照以下方法对患者进行施救。
二、急救方法
1、婴幼儿救治方法:
首先,施救者一只手固定住患儿头部,将其面部朝下,保持头低脚高,用另一只手掌根部连续叩击肩胛骨连线中点处5次。然后,将患儿翻转成面部朝上,保持头低脚高,检查有无异物排出;如未发现异物,立即用中指和食指按压患儿两乳头连线中点处5次。反复交替操作上述两个步骤,直到异物排出。(如下图)
2、当患者为一岁以上的儿童或成人时
若患者意识清醒,可以站立时,首先让患者站立,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儿童身高较矮者,施救者可跪在其身后,然后施救者一条腿在前,插入患者两腿之间呈弓步,另一条腿在后伸直,双臂环抱患者腰部,使其上身前倾。最后施救者一只手握拳,拳眼放在患者脐上两横指上方,另一只手包住拳头,并连续、快速、用力向患者的后上方冲击,直到异物吐出。若患者意识不清或站立位不便于施救时,可让患者平躺,首先开放患者的呼吸道,然后施救者骑跨在患者大腿外侧,一手以掌根按压脐上两横指的部位,两手掌交叉重叠,连续、快速、用力向患者的后上方冲击,直到异物排出。
3、当患者为孕妇或肥胖者时
让患者站立,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抱患者胸部,一只手握拳,拳眼置于胸骨下半部分,另一只手包住拳头,然后连续、快速、用力向患者的胸部后方冲击,直到异物排出。
4、当自己被异物堵塞气道,且四周无人时
患者可进行自救,一只手握拳,拳眼置于脐上两横指上方,另一只手包住拳头,双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内上方压迫自己的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或稍稍弯下腰,靠在一固定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用物体边缘压迫自己的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进行上述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三、风险预防
1、进餐时确保注意力集中,禁止进餐时说话和大笑;
2、进餐时,不要着急,细嚼慢咽;
3、尤其是对于儿童,要看管并叮嘱他们不要随便将细小物品放入口中。
四、特别提示
1、不管异物是否取出,医院就诊;2、不要给患者喂食任何东西,尤其是希望用水将异物顺下去的做法是错误的;
3、行海姆立克法,需征求患者或其监护人的同意。
我们的园长、老师也在实际体验、互动交流中,深刻掌握了幼儿常见的急救知识与科学处理方法,受益匪浅。
通过此次培训,小淹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急救知识对幼儿进行救助,也可以进行自救和互救,保教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和幼儿园最关心的话题,让我们携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dwh/2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