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打电话来诉小侄子最近吹了空调之后又咳又出汗,胃口又差,不过他平日出汗也多,小孩子不爱吃苦苦的药水,我给表姐支招说你可以去药店看看有生脉饮口服液,说是饮料,哄骗小侄子喝一喝,效果不错。生脉散本就是千古效方,临床急救用,气阴两伤冠心病用,小朋友也可以用,回头选了篇董老的生脉散的运用经验,分享给大家。
生脉散方:方中主药人参,扶元益气;麦冬甘凉,滋阴养液;五味子酸温,收敛生津。盖小儿稚阴未长,而生机蓬勃,故营液易亏;其若感邪较深,耗损肺胃阴津,或体气虚弱,心肾精气难复,均需首重顾及气阴。
此时,生脉散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其间人参一般可投党参、太子参;但阴液大亏者,以西洋参、皮尾参为宜,或珠儿参亦佳;仅见肺阴不足者,可用南北沙参代之。至于复方的使用,及各种配伍变化,董师经验甚富,试作简介如下。
肺阴不足肺金气阴亏少之咳嗽、气短、易汗,是本方的对治之症。其时痰浊初化,而肺阴已伤;或喘哮虽平,而气阴两耗,可现渴饮便干,二脉濡细,舌净苔少,或质红而燥,甚则花剥。本方配入百合、花粉之类养阴,杏仁、川贝、紫菀、竹茹止咳肃肺。若痰浊尚盛者,则可与补肺阿胶散相合。在肺表虚弱,动辄汗多时,可伍玉屏风散;兼有表虚不和,舌苔尚润者,亦可与桂枝汤同用。至若肺脾两虚者,则复合异功(编者按:异功为异功散)。
胡某某,男,4岁。门诊号。
年7月28日初诊:寝中汗多,动后尤甚,体质薄弱,咽蛾易发,口干喜饮,大便坚硬,胃纳欠香,其脉细弱,舌净苔少。肺阴不足,腠表疏松,生脉散加味主之。太子参、麦冬、石斛、谷芽、生扁豆各9克,知母6克,五味子、甘草各3克,玉屏风散(包)10克。七剂后诸症即和,再连七剂而平。
徐某某,男,3岁。门诊号。
年6月24日就诊:患儿常易感冒咳嗽,低热时作。现RT:37.9°C,汗出淋多,纳少渴饮,近又口角发炎,大便软烂,脉细弱,舌苔薄润。气阴两虚,营卫失和。治以生脉合桂枝法。太子参、麦冬、白芍各6克,桂枝、清甘草、五味子、陈皮各3克,谷芽9克,生姜二片,红枣三枚。五剂后复诊,诸症略减,但口角炎未平,小溲色黄,原方加六一散(包)9克,七剂后其症全安。
此二例同见汗症,辨治有异。前者气虚腠松,故用生脉合玉屏风;后者见营卫不调,遂与桂枝汤相配。这些小儿易感外邪,证治常须考虑体气之不足,慎勿轻投苦寒凉解。
心阴不足生脉散之扶元益气、滋养营阴之力,乃能养心复脉,董师常用于小儿怔忡悸烦之气阴两虚者。气短动悸,可加龙牡、朱茯苓;胸闷不舒,可加郁金、香附;阴液亏少,加生地、元参;脉见中止,加当归、赤芍。在小儿心肌炎后遗症、先天性心脏病等疾患中,这一证型时有可见,以法立方,见效尚佳。同时,心肺两虚、气阴不足者,亦呈眩晕、倦怠诸症,往往可予生脉散加味建功。
汪某某,女,9岁。门诊号。
年8月21日就诊:患儿有心肌炎史,自觉心中悸动,其脉不匀,时有低热,纳少汗多,大便艰涩,夜眠不安,口唇干燥,舌红花剥。心阴久耗,治须滋养。主以生脉。珠儿参、麦冬、花粉、知母各9克,生地20克,鲜石斛、龙齿各15克,元参10克,桑麻丸(包)2克,五味子3克。连进二周,诸症转和,二脉软弱而匀,但舌红中剥仍见,原法加减调理,三月而安。
陈某某,男,5岁。门诊号。
年3月16日一诊:病后不复,头晕阵作,口渴喜饮,时发鼻衄,纳食少味,二便如常,脉细带数,舌苔花剥。症属上气不足,营虚热扰。治拟清养凉营。珠儿参、生地、麦冬、茅花、炒藕节、生侧柏各9克,五味子、清甘草各3克,黑山栀、丹皮各6克。服用二周,晕和衄止,渴减苔润,惟纳食欠佳,续以调扶。
若例三之心阴虚耗,调治颇为不易,常需服药一段时期,始能复元。而例四之头晕,为经言之“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乃心肺气阴均弱之故。鼻龃系阴分亏虚、热伤阳络。以生脉加味滋养益气、凉营清热,其症即解。
胃阴不足对小儿胃阴虚少者,董师亦常用生脉散,因本方具有补气养胃、酸甘化阴的长处。其症每见纳食不馨,甚则厌食,口渴喜饮,舌苔花剥。一般配以花粉、石斛、白芍、生地;便艰可加知母、元参;时或参人陈皮、佛手之属,以求滋而不腻,润燥互济,共奏悦胃和中之功。若中气亦虚者,当合四君;而大便时泄,兼见脾阴不足,尚需配怀山药、炒扁豆、苡仁之类。凡此,均不离脾胃喜恶升降之理也。
许某某,男,2岁。门诊号。
年10月27日一诊:久已纳食不香,近更少进,形体瘦弱,面色少华,二便尚和,咳而有痰,干渴欲饮,舌苔花剥。胃液亏少,主以清养。珠儿参、麦冬、石斛、谷芽、花粉各9克,佛手、川贝各15克,陈皮、五味子、清甘草各3克。上方加减,连服三周,胃纳日增,舌苔薄润,而诸症均已如失。
小儿纳少不馨,不可肆意利气消导,而以燥润互施为佳。至若胃阴亏少者,尤需养护津液,调扶气阴,始合理法。
肾阴不足肾阴虚一般选用六味地黄类,然胃弱纳少者,董师擅以生脉合五子衍宗丸主之。此种组方,体现了金水相资、阳生阴长之义。一用于小儿遗尿、尿频、尿漏诸症,每加桑螵蛸、莲须、龙牡、缩泉丸等;若气虚明显者伍黄芪,兼阳虚者配附桂。二用于上渴下消之证,辄加乌梅、蛤粉、葛根、花粉诸物;气分热盛,需合石膏、知母等品。此外,在肺肾两虚、痰湿不清时,以生脉与金水六君复合而治取效亦佳。
郁某某,男,4岁。门诊号。
年12月8日初诊:形体瘦弱,纳食少思,夜间遗溺,昼日尿数,时欲饮水,大便日行,二脉虚弱,舌干苔薄。此为气阴不足,约束失司,治宜滋养固涩。太子参、麦冬、莲须、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缩泉丸(包〉、石斛、谷芽各9克,五味子3克。连用二周,遗尿已止;然日间尚见尿频,续以调治诸症悉愈。
本例表明,症情固需滋肾者,在胃弱难任时,尚应顾念中焦。不难看出,生脉加味尤显惬当,此亦调治儿科在立方遣药上的一个特点。
据《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在叙述刑法的起源时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这段话的意思是:蚩尤一开始作乱就祸害到了百姓,他的种种行为不仅没有对那些贪婪得像鹞鹰一样的人的嚣张气焰构成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反而使他们装出一番虔诚的奉上峰命令架势,更加疯狂的去掠夺人民的财物。所以,九黎族人不听从蚩尤的命令。在这种情形下,蚩尤制定种种严酷的刑罚来威逼九黎族人服从,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法令。”于是,削鼻子、割耳朵、破坏人的生殖器、在人面上刺字等各种严酷的刑罚就开始滥加施行并成为制度了。从此以后,那些贪婪之徒杀人掠夺都有了华美的托词,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依法行事。这样,九黎族人才跟着他乱哄哄的干起坏事来。这一段记载给了后世读者一个印象:蚩尤是九黎族的暴君,太平盛世时期倡令作乱的凶顽之徒。如果你有兴趣再读一读其它史籍的话,或者如果你有兴趣还去读一读像《龙鱼河图》、《遁山开甲》等五行、谶纬或者志怪类如《述异记》等古代典籍的话,你会发现蚩尤的形象几乎被定格了: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一句话,这是一个绝对的反面形象。也许与“暴君、乱贼、贪婪凶顽”有关吧,在上述典籍中,蚩尤的形象又是那么怪异:“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不仅如此,就连“蚩尤”这个名号也是怪怪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又说尤,同由尤,是人肚子里一种虫;“蚩”、“尤”合起来意思就是一种行为悖乱的虫子,这自然是人们一句字义望“字”生义的结果。如果说《龙鱼河图》、《遁山开甲》、《述异记》等典籍是因其本身怪异而有意塑造蚩尤这样的怪异形象的话,人们望字生义而诠释蚩尤名号的意义则有明显的歧视、贬损、嘲讽等负面意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里要说一段重复的话。我在《从史籍中看炎帝和黄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司马迁采信《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和观点,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实际上就是以黄帝为尊,也就是以黄帝为正统,自然,举凡与黄帝所言所行所思相悖的就是非正统的,也就是非正义的了。用春秋笔法来记载和叙述非正统、非正义人物的历史,自然就要将炎帝对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活动斥之为‘侵凌’了。”《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由此推而广之,蚩尤与黄帝有过敌对行为,而且,很有可能,终蚩尤一生,他与黄帝只有敌对,没有合作。所以,人们在评述蚩尤的种种行为及由此而来的功过是非时,也受这种意见支配,并且,较之于评述黄帝的其他曾经有过敌对关系的对象,其批评、贬斥的主观态度又更为显著。司马迁是这样,其他古代史学家也是这样。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一段话暗合了蚩尤是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的形象,也似乎印证了《尚书?吕刑》的记载。但是,它给人留下的悬念实在太多了。
《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载黄帝为建立统一的国家雏形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伐活动,重点记叙三场战争:降服炎帝氏族部落的阪泉之战,平服蚩尤的涿鹿之战,安定北方的北逐荤粥之战。人们不禁要问:司司马迁为什们要单单叙述这三场战争呢?
阪泉之战促成了黄帝、炎帝氏族部落联盟的产生,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基础,为人类社会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它的意义深远,值得一记;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剑指北方少数民族,发动北逐荤粥的战争,在安定北方的同时,彰显了新兴氏族部落联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在坚决打击敌对势力之余,震慑了其它潜在的敌对和分离势力,其政治意义胜过军事意义,是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共同维护和巩固统一民族和国家雏形而进行的一场宣传战,意义非凡,也值得一记。那么,涿鹿之战为什么也值得一记呢?我们不妨先在史籍之外的典籍中来搜寻有关线索: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说在涿鹿之战的初期,黄帝“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在天神的帮助下才制服蚩尤。《黄帝玄女战法》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才战败蚩尤。《玄女兵法》则说:“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注意,这里说“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以至于或交战双方都比拼神力,或黄帝一方的神灵暗中相助,这才取得胜利,无非是说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战斗力不亚于黄帝,甚至比黄帝还要高强,因此,仗打得惨烈,赢得艰难。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原因之一。
史籍《逸周书?尝麦解》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临四方,司__(缺两个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上天降生了炎帝、黄帝两个圣人,他们降生之后,才开始定制的制度、建立章典,并按制度、章典治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授命炎帝分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炎帝就让蚩尤去少昊氏的故地山东任职。可是,蚩尤却在那里兴兵作乱,驱逐炎帝,炎帝大败而逃,蚩尤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涿鹿,并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交战。炎帝非常害怕,只好先黄帝求援,黄帝就出兵与蚩尤作战,最后,将蚩尤战败,并把战败的蚩尤杀死在冀州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
这段记载可以补充司马迁上述记载的缺漏,它交代了涿鹿之战发生的原因和大致经过:蚩尤氏族部落归属了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在职务上,蚩尤是炎帝的直接下属;当炎帝奉命委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时,炎帝作出了让蚩尤一同去山东赴任的安排,而炎帝自己也在山东一带,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除职务上的上下级关系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特殊的关系,这为蚩尤到山东以后,积蓄力量,整军备武,最后,举兵驱除炎帝创造了机会;蚩尤举兵驱逐炎帝,并把炎帝打得大败,这说明蚩尤拥有一个强大而又有实力的集体,即氏族部落,而蚩尤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黄帝让炎帝派蚩尤去山东赴任,也就是让蚩尤氏族部落迁徙到山东去,对于蚩尤氏族部落来说,这是被迫背井离乡,这应该是导致蚩尤举兵逐炎帝的主要原因;涿鹿之战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蚩尤逐炎帝,后一个阶段是炎帝联合黄帝共同战胜蚩尤,在形式上是氏族部落联盟平定子氏族部落的叛乱,属于平定内乱的战争。
涿鹿之战是一场平定内乱的战争,它的发生时期很特殊,因此,意义非同一般:涿鹿之战发生在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建立之初,也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形成初期,平定这样的叛乱直接关系到了这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存亡和发展。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主要原因。
《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也许是可信的,所以,后世有不少史学家采用了这段记载。其中最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dzz/18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