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科学知识点回顾4

 

1.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

2.白色念珠菌为,喜酸性恶碱性,生长最适宜的pH为4~6。念珠菌有芽生孢子和假菌丝两种存在形式,一般认为假菌丝是孢子大量繁殖的致病形式。

3.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但以新生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新生儿鹅口疮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

4.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可原发或继发于假膜型。又称抗生素口炎、抗生素舌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感染者,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自觉症状为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烧灼感。

5.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本型又称为义齿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可查见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念珠菌唇炎或口角炎的患者中80%有义齿性口炎,反之,本型病变常可单独发生,不一定都并发唇和口角的损害。义齿上附着的真菌是主要的致病原因,如常用2%氯己定或制霉菌素清洗,可抑制真菌。

6.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性白斑。多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黏膜内,引起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症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脱落。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轻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于4%的恶变率,特别是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7.念珠菌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涂片法、分离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学和基因诊断等。一般来说,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前三种。

8.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由于念珠菌不适合在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用该溶液漱口,可以起到抑制念珠菌生长繁殖的作用。本药系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常用药物。

零基础起步---口腔医考---备考秘籍,实战干货---“思迈尔”与您并肩作战,全程护航,助您成功!

16年思迈尔学员通过率95%。16年思迈尔精品面授班学员通过率95%。YY课堂:(口腔助理)(口腔执业)公众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hl/15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