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A2
1、某患者局麻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残根,拔牙过程顺利。但4天后出现发热,翼下颌皱襞处黏膜肿痛明显,后出现张口受限。白细胞计数11.0×/L,最可能的原因是A、拔牙创感染
B、咀嚼肌痉挛
C、翼颌间隙感染
D、咬肌间隙感染
E、颊间隙感染
2、女性,32岁,拔下颌牙后出现渐进性张口受限,下颌下淋巴结肿大,除下颌升支后缘稍丰满压痛外,其他没有明显体征,最可能的诊断是A、下颌下间隙感染
B、翼颌间隙感染
C、咽旁间隙感染
D、咬肌间隙感染
E、舌下间隙感染
3、男性,50岁,左耳垂后下肿胀、破溃后有脓液流出,其中可见针尖大小淡黑色颗粒,经化验为硫黄颗粒。对于该病最有效的药物是A、大环内酯类
B、青霉素族
C、喹诺酮类
D、氨基糖苷类
E、硝基咪唑类抗生素
4、某舌癌患者因术后放疗造成患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并继发感染,局部反复肿胀,伴剧烈疼痛,以下治疗措施中,哪项是不适当的A、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B、高压氧治疗
C、理疗
D、局部冲洗,保持引流通畅
E、在健康骨质范围内施行死骨切除术
5、患者右侧第三磨牙牙冠因脓肿继发右侧咬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时发现引流物为翠绿色稍黏稠的脓液,有酸臭味。可能为哪种细菌感染所致A、金黄色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绿脓杆菌
D、结核杆菌
E、混合细菌感染
6、患者男性,65岁,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周脓肿造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双侧下颌下、舌下及颏部均有弥漫性肿胀,并波及面颊及颈部;皮下可扪及捻发音;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此时最佳的处理措施是A、气管切开
B、穿刺抽脓
C、应用大剂量抗生素
D、局部理疗
E、广泛切开引流
7、男性,12岁,口底部广泛性水肿2天。检查:水肿范围上及面颊部,下至锁骨水平,皮肤灼热、红肿发硬、压痛明显、呈凹陷性水肿,并可扪及捻发音。此病的诊断应是A、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
B、口底多间隙感染
C、颈部多间隙感染
D、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
E、双侧下颌下间隙感染
8、男性,40岁,右下颌剧烈牙痛并放射至耳颞部,同侧面颊部明显红肿、疼痛、下唇麻木、张口受限5日。体温39.6摄氏度,右下颌体、颊部弥漫性红肿,触痛明显,张口2cm,46残根,叩痛明显,48~42松动Ⅱ°,龈袋溢脓,白细胞总数18×/L,中性粒细胞90%,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B、颊间隙感染
C、咬肌间隙感染
D、边缘性骨髓炎
E、中央性骨髓炎
9、女性,25岁,左上唇鼻翼旁毛囊炎致形成疖肿,已有脓头形成,自行挤压排脓后2日,开始出现头痛、高热,初步判断感染向颅内扩散,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其扩散途径通常是A、面前静脉、颈内静脉
B、颞浅静脉、内眦静脉
C、眶内静脉、面前静脉
D、内眦静脉、眼静脉
E、面前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
10、患者男性,28岁。右颈部淋巴结结核,下列哪种药物对治疗无效A、青霉素
B、链霉素
C、异烟肼
D、利福平
E、乙胺丁醇
11、某患者右下阻生智齿反复肿痛1年余,1周来右面下部出现肿胀伴开口受限,X线片示8近中阻生,下颌升支弥漫性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升支外侧皮质无明显破坏,但密质骨外侧有骨质增生,可能的诊断为A、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B、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C、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D、颌骨结核
E、成骨肉瘤
12、某患者因左下第一磨牙急性根尖脓肿造成左下颌骨急性中央性骨髓炎,疼痛剧烈,左侧前磨牙及磨牙松动,牙龈红肿,龈袋溢脓,以下治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B、局部超短波理疗
C、拔除左下第一磨牙,其余松动牙尽量保留
D、若引流不畅,可考虑凿去部分骨外板
E、形成骨膜下脓肿时应尽早切开引流
三、A3/A4
1、男性患者,30岁,平时身健,自述在三月前因为右下后牙冠周炎与附近诊所进行了智齿冠周炎龈袋冲洗的治疗。在治疗后半月内相继进行了龈袋冲洗,局部上药,口服抗生素甲硝唑治疗。因张口受限和右侧下颌角持续性微痛前来就诊。现检查:Ⅰ度张口受限,进食困难,腮腺咬肌区触诊质硬、紧张,其皮肤无瘘管,窦道。咬肌间隙穿刺抽出金黄色黏稠脓液。体温:37.6℃,白细胞11×/L,右侧下颌角触痛,X片显示右侧下颌骨边缘骨膜反应活跃,有少量新骨生呈,但是可见零星死骨。1、由以上的检查以及患者病史可以判断此患者的疾病诊断是
A、中央型颌骨骨髓炎急性期
B、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增生型
C、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溶解破坏型
D、慢性颌骨骨髓炎
E、骨肉瘤
2、下列关于中央型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鉴别诊断说法错误的是
A、中央型多位于颌骨体,而边缘型多位于下颌角及下颌升支
B、中央型累计的牙齿多松动,而边缘型累计牙齿多无明显松动
C、中央型X片多有大块死骨形成,而边缘型可见骨质增生或小死骨
D、中央型可伴有病理性骨折,而边缘型无病理性骨折
E、中央型与边缘性的X片均显示病变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
3、下列疾病中能够与此患者的疾病相鉴别的是
A、慢性化脓性中央型颌骨骨髓炎
B、下颌骨中央性癌
C、骨肉瘤
D、急性化脓性中央型颌骨骨髓炎
E、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2、患儿,女。10岁。主因右下颌肿痛2周。可摸到右下颌下区有活动性肿块。加重、高热2天就诊。检查:体温39.0℃,急性面容,右下颌下弥漫性肿胀局部可触及较硬的浸润块,表面皮肤红肿、发亮,皮温升高,有凹陷性水肿;开口度约2.5cm,右下第一磨牙(牙合)面深龋,叩痛(++);穿刺可抽出淡黄色、黏稠脓液。1、此病可诊断为
A、右颌下间隙蜂窝织炎
B、右颌下结核性淋巴结炎
C、右颞下间隙感染
D、右下颌下间隙感染
E、右侧化脓性下颌下腺炎
2、此病的感染来源可能是
A、牙源性
B、腺源性
C、损伤性
D、血源性
E、医源性
3、根据脓液的性质考虑细菌感染种类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绿脓杆菌
D、混合性细菌
E、结核杆菌
4、有关此病的治疗,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全身应用抗生素
B、全身支持治疗
C、及时行切开引流术
D、治疗右下第一磨牙
E、以上都正确
5、对何种抗生素敏感
A、青霉素
B、阿奇霉素
C、万古霉素
D、四环素
E、克林霉素
3、患者,男性,35岁。上唇部肿胀疼痛3天,伴发热症状,肿胀的唇部皮肤与黏膜上出现多数的黄白色脓头,破溃后溢出脓血样分泌物,病变区呈紫红色,体温38.5℃。1、根据上述症状,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上唇脓肿
B、上唇疖
C、上唇痈
D、慢性唇炎
E、过敏性唇炎
2、此部分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
A、大肠杆菌
B、溶血性链球菌
C、变形性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3、此病变最易引起全身并发症的原因为
A、病原菌毒力较强
B、此部位静脉常无瓣膜
C、颜面表情肌的运动
D、颜面部血液循环丰富
E、以上均是
4、该病变可引起的并发症,除外
A、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B、败血症
C、脓毒血症
D、高热常在39℃以上
E、颌骨骨髓炎
5、该患者的治疗方案中,不恰当的是
A、限制唇部活动
B、全身应用抗生素
C、卧床休息,加强营养
D、早期挤压、挑刺或切开引流
E、高渗盐水或含抗生素的盐水纱布局部持续湿敷
4、患者,男性,23岁,近期工作疲劳,5天前左侧下后牙龈胀痛,进食吞咽时加重,昨日起出现局部自发性跳痛伴张口受限。检查见左侧颊部肿胀,压痛明显,局限于咬肌前缘处,并及凹陷性水肿;中度张口度受限,左下颌第三磨牙近中低位阻生,牙龈瓣覆盖其上,充血肿胀,挤压局部少量脓液溢出。1、根据上述症状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左侧第三磨牙冠周炎
B、左侧第三磨牙牙槽脓肿
C、左侧第三磨牙牙周脓肿
D、左侧第三磨牙牙龈炎
E、左下颌磨牙后区牙龈溃烂继发感染
2、如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的全身症状是
A、畏寒、发热
B、食欲减退
C、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D、白细胞总数稍有增高
E、以上均可出现
3、该患者待急性炎症控制后的治疗应以下列哪一项为主
A、拔除左侧下颌第三磨牙
B、下颌骨死骨刮除术
C、左侧下颌第三磨牙作牙髓治疗
D、左侧下颌第三磨牙作牙周治疗
E、持续抗炎治疗
5、患者,女,43岁,1周前右上第一前磨牙开始咀嚼痛,伴有右侧眶下区肿痛3天。检查见右眶下肿胀明显、右上第一前磨牙深龋,髓腔暴露,叩诊(+++),前庭沟肿胀,压痛,有波动感。1、根据上述症状,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根尖周炎
B、慢性根尖周炎
C、急性牙髓炎
D、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
E、根尖周炎伴眶下间隙感染
2、如该患者在2天前来就诊,对该患者最佳的处理是
A、开髓拔髓、引流
B、穿刺
C、局部热敷
D、拔除患牙
E、仅口服抗生素
3、如此感染继续扩散,形成蜂窝组织炎,可并发
A、脓毒血症
B、败血症
C、上颌窦炎
D、下颌升支中央性骨髓炎
E、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4、如行切开引流,切开应选择
A、眶下皮肤垂直切口
B、眶下皮肤横行切口
C、前庭沟波动最明显处纵向切口
D、前庭沟波动最明显处横向切口
E、拔除患牙,牙槽窝引流
5、此感染多来源于
A、下颌磨牙的根尖周脓肿
B、化脓性扁桃体炎
C、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消毒不严
D、化脓性中耳炎
E、上颌尖牙及第一前磨牙或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
6、患者,男,35岁。针对为左侧下颌慢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1、该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有瘘管形成
B、死骨形成后,可从瘘孔排出死骨片
C、瘘管用探针检查可触知骨面光滑
D、全身症状不明显
E、瘘管溢脓
2、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与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鉴别中,不恰当的是
A、前者感染来源以龋齿继发病、牙周膜炎、根尖周炎为主,后者感染来源以下颌智齿冠周炎为主
B、前者可表现可以是局限的,但以弥漫型较多,后者可表现多为局限的,弥漫型较少
C、前者及的牙多数松动,牙周有明显的炎症,后者病源牙多无明显炎症和松动
D、前者病变多发生在下颌角及升支,很少波及颌骨体,后者病变多在颌骨体,也可波及下颌升支
E、前者病变可累及松质骨,后者很少破坏松质骨
3、该患者的治疗方法中,恰当的是
A、及早拔除病灶牙
B、切开引流
C、摘除死骨,清除病灶
D、全身支持疗法
E、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
四、B
1、A.疖B.痈C.脓肿D.丹毒E.冷脓肿1、单个引起的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
A、
B、
C、
D、
E、
2、骨结核病变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可彼此粘连成团,或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无红、热及明显压痛,扪之有波动,称为
A、
B、
C、
D、
E、
3、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者
A、
B、
C、
D、
E、
2、A.牙源性B.腺源性C.损伤性D.血源性E.医源性1、新生儿颌骨骨髓炎感染来源多为
A、
B、
C、
D、
E、
2、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感染来源多为
A、
B、
C、
D、
E、
3、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感染来源多为
A、
B、
C、
D、
E、
4、婴幼儿下颌下间隙感染来源多为
A、
B、
C、
D、
E、
5、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
A、
B、
C、
D、
E、
3、A.5%B.15%C.35%D.60%E.90%1、由单纯厌氧菌引起的感染约为
A、
B、
C、
D、
E、
2、由单纯需氧菌引起的颌面部感染约为
A、
B、
C、
D、
E、
3、由混合性的需氧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可达
A、
B、
C、
D、
E、
4、A.淡黄稀薄脓液B.翠绿色,稍黏稠,有酸臭味C.黄色黏稠脓液D.灰白或灰褐色脓液E.脓液稀薄污浊,似米汤,夹杂有干酪样坏死物1、链球菌感染形成的脓液一般为
A、
B、
C、
D、
E、
2、冷脓肿的脓液一般为
A、
B、
C、
D、
E、
3、混合细菌感染的脓液一般为
A、
B、
C、
D、
E、
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形成的脓液一般为
A、
B、
C、
D、
E、
5、A.咬肌间隙感染B.眶下间隙感染C.下颌下间隙感染D.翼下颌间隙感染E.颞下间隙感染1、主要表现为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压痛,伴明显开口受限的间隙感染是
A、
B、
C、
D、
E、
2、上颌结节阻滞麻醉,如针头污染可引起的间隙感染是
A、
B、
C、
D、
E、
3、主要来源与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扩散,偶有因化脓性腮腺炎波的间隙感染是
A、
B、
C、
D、
E、
4、在解剖学上居于诸间隙中心位置的是
A、
B、
C、
D、
E、
6、A.牙源性B.血源性C.损伤性D.腺源性E.医源性1、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是
A、
B、
C、
D、
E、
2、面颈部淋巴结感染扩散而引起
A、
B、
C、
D、
E、
3、小儿化脓性淋巴结炎常因何种感染引发
A、
B、
C、
D、
E、
4、导致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于
A、
B、
C、
D、
E、
5、行局部麻醉、穿刺等操作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造成的继发性感染
A、
B、
C、
D、
E、
6、继发于损伤后的感染为
A、
B、
C、
D、
E、
7、A.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B.主要是厌氧性、腐败坏死性细菌C.主要是需氧菌D.混合性菌群,除葡萄球菌、链球菌外,还可见产气荚膜杆菌、厌氧链球菌、败血梭形芽孢杆菌等E.大肠菌群和需氧菌1、引起化脓性口底蜂窝组织炎的病原菌
A、
B、
C、
D、
E、
2、口底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常常为
A、
B、
C、
D、
E、
3、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组织炎的病原菌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二、A2
1、
C
翼下颌间隙:①感染来源:常见为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症扩散所致;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也可引起翼下颌间隙感染;此外,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咽旁间隙炎症也可波及。②临床特点:常是先有牙痛史,继之出现张口受限,咀嚼、吞咽疼痛。口腔检查见翼下颌皱襞处黏膜水肿,下颌支后缘稍内侧可有轻度肿胀、深压痛。由于翼下颌间隙的位置深在,即使脓肿已形成,亦难由临床直接触及波动,常需穿刺方可确定,因而常易延误诊断,致使炎症向邻近间隙扩散,形成颞下、咽旁、下颌下、颌后等多间隙感染,导致病情复杂化。
2、
B
拔除下颌牙齿后渐进性张口受限和颌后区丰满、压痛是典型的翼颌间隙感染的表现,为翼下颌传导阻滞麻醉过程污染所致。其下颌下淋巴肿大疼痛是炎症反应,不可因为张口受限和下颌下淋巴肿痛就诊断为咬肌间隙或下颌下间隙的感染。
3、
B
颌面部放线菌病引起的慢性感染以20~45岁男性多见。临床上病变皮肤变软,形成多处小脓肿。自溃或切开后流出浅黄色黏稠脓液,其中可查出硫磺颗粒。治疗此病首选大剂量青霉素。
4、
C
放射性颌骨坏死治疗原则:①全身治疗控制感染;给予镇痛剂。增强营养,输血;高压氧。②局部治疗死骨在未分离前,每天冲洗(低浓度过氧化氢或抗生素液)。骨钳分次逐步咬除死骨,已分离后的死骨予以摘除,口腔黏膜与皮肤被放射线累及部分,也可一并切除。感染期进行理疗容易使感染扩散。
5、
C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金黄色粘稠浓液,链球菌为淡黄或淡红稀薄的浓液,有时候由于溶血可能是褐色,结核杆菌为黄色或白色,混合细菌感染为灰白色或灰褐色,一般有腐败坏死的臭味。绿脓杆菌引流物为翠绿色稍黏稠的脓液。
6、
E
口底间隙蜂窝组织炎如肿胀范围广泛,或已有呼吸困难现象时,应作广泛性切开引流。如为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组织炎,肿胀一旦波及到颈部及胸前区,皮下出现捻发音时,应按皮纹方向多处切开,达到敞开创口,改变厌氧环境和充分引流的目的。若有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症状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7、
D
此题正确答案应是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其特点是:口底、面颊部、颈部下至锁骨水平广泛水肿,皮肤红肿坚硬,有可凹性水肿,并可扪及捻发音。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与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区别主要是前者以厌氧、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肌肉腐败坏死,皮下组织明显软化,有气体存在因此触之有捻发音,后者是以肿胀范围广泛、坚硬为主。
8、
E
根据病历所描述的主要症状和临床检查,非常明确地显现出一个牙源性感染导致牙槽感染导致下颌骨中央性骨髓炎并伴全身中毒症状的病理过程。单从多个牙齿松动一点上,就可区别其他备选答案。
9、
E
向颅内扩散途径是经面静脉(面前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窦。由于“危险三角”内静脉瓣膜少而薄弱、发育不良、封闭不全,不能阻挡逆流,又加上这些静脉走行于肌肉中,肌肉收缩时血液可逆流,当面部发生疖、痈感染时可向颅内扩散到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10、
A
常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等等。
11、
B
升支外侧皮质无明显破坏,但密质骨外侧有骨质增生(提示有损害和增生)。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牙源性,其中又以下颌智牙冠周炎为最多。炎症侵犯下颌骨的骨膜,发生骨膜炎,形成骨膜下脓肿,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腮腺咬肌区呈弥漫性肿胀,局部组织坚硬,轻微压痛,无波动感。病程延续较长而不缓解,或缓解后再反复发作。由于炎症侵犯咬肌,多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进食困难,全身症状一般不严重。X线片上可见病变区骨密质破坏,骨质稀疏脱钙或者骨质增生硬化。
12、
C
中央型颌骨骨髓炎急性期要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拔除松动牙,广泛切开引流脓液,则炎症可消散。中央骨髓炎可在急性炎症后1~2个月手术,此时大块死骨已形成,且从正常骨组织分离,较易彻底摘除游离死骨。若拖延治疗,脓肿自行穿破或切开引流不畅,则化脓病变在颌骨内缓慢进行而进入慢性期。此时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缓解,口内或颌面部有瘘管长期流脓,有时混杂有小块死骨,探查瘘管可触及粗糙骨面或活动死骨块,严重者有大块死骨形成或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及面部畸形。死骨未根除,病变可迁延数月或数年,一旦瘘管阻塞,炎症又可急性发作。松动牙应该一起拔除。
三、A3/A4
1、
B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增生型:多发生于青年人。由于患者平时身体抵抗力较强,而且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病变缓慢,患侧腮腺咬肌区肿硬,皮肤无急性炎症。局部压迫有不适感或轻微疼痛。从题目中来看,患者的全身炎症症状并不明显,而X线显示有骨质增生和骨坏死同时存在,检查和体征综合判断,患者诊断应该是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增生期。
E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与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鉴别诊断: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感染来源以龋齿继发病、牙周膜炎、根尖周炎为主
1.感染来源以下颌智齿冠周炎为主
2.感染途径是先破坏骨髓,后破坏骨密质,再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组织炎。病变可累及松质骨
2.感染途径是先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主要破坏密质骨,很少破坏松质骨
3.临床表现可以是局限的,但以弥漫型较多
3.临床表现多为局限的,弥漫型较少
4.骨髓炎累及的牙多数松动,牙周有明显的炎症
4.骨髓炎的病源牙多无明显炎症和松动
5.病变多在颌骨体,也可波及下颌升支
5.病变多发生在下颌角及升支,很少波及颌骨体
6.慢性期X线所见病变明显,可以有大块死骨形成,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或伴有病理性骨折
6.慢性期X线见骨质疏松脱钙或骨质增生硬化,或有小死骨块,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分开
C
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的增生型应与骨肉瘤及纤维骨瘤等相鉴别;下颌骨中央性骨髓炎应注意勿与下颌骨中心性癌相混淆。诊断上颌骨骨髓炎时应排除上颌窦癌的可能。
2、
D
多数下颌下间隙感染是以下颌下淋巴结炎为其早期表现,临床表现为下颌下区丰满,检查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向结外扩散形成蜂窝组织炎。下颌下间隙蜂窝组织炎临床表现为下颌下三角区肿胀,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皮肤紧张、压痛,按压有凹陷性水肿。脓肿形成后,中心区皮肤充血,可触及明显波动。下颌下间隙因与舌下间隙相续,感染极易向舌下间隙扩散,此时可伴有口底后份肿胀、舌运动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
A
本病出现了右下第一磨牙(牙合)面深龋,叩痛(++);穿刺可抽出淡黄色、粘稠脓液。所以考虑牙源性。如果没有这个症状,腺源性感染导致淋巴结的可能性很大。
A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黏稠脓液。
E
治疗除了常规切开排脓引流,治疗病源牙,还应该全身的抗炎治疗,营养支持治疗以增加抵抗力,促进恢复。
A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染色阳性化脓性球菌,只要对革兰染色阳性菌属有抑菌作用的药都有效,如青霉类、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在不过敏的前提下使用是很好的抗生药物。
3、
C
痈好发于唇部(唇痈),上唇多于下唇,男性多于女性。初期肿胀的唇部皮肤与黏膜上出现多数的黄白色脓头,破溃后溢出脓血样分泌物,脓头周围组织亦有坏死,坏死组织溶解排出后,可形成多数蜂窝状腔洞。继之,腔洞之间皮肤、黏膜或皮下组织亦可发生坏死,致使整个痈的病变区上层组织呈紫红色,痈周围和深部的组织则呈浸润性水肿。
E
面部疖痈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E
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面部疖痈最易发生全身并发症。这是由于疖痈的病原菌毒力较强,上唇与鼻部“危险三角区”内的静脉又常无瓣膜,颜面表情肌和唇部的生理性运动易使感染扩散等因素所致。
E
当感染侵入面静脉发生静脉炎及血栓形成时,静脉回流受阻,可出现颜面广泛水肿、疼痛。感染沿无瓣膜面静脉逆行,则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全身高热、头痛,直至神志不清。若同时发生脑膜炎、脑脓肿,则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项强直、血压升高、呼吸深缓、惊厥、昏迷等脑膜激惹、颅内高压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体征。细菌随血循环扩散,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高热(常在39℃以上)呈稽留型或弛张型。
D
严禁挤压、挑刺、热敷或用苯酚、硝酸银烧灼,以防感染扩散。唇痈还应限制唇部活动。
4、
A
智牙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患者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当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如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可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反射性痛。当炎症遍及咀嚼肌时,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甚至出现“牙关紧闭”。
E
全身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及大便秘结、白细胞总数稍有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A
下颌第三磨牙如牙位不正、无足够萌出位置、相对的上颌第三磨牙位置不正或已拔除者,为避免智牙冠周炎的复发,均应尽早予以拔除。
5、
E
根据题干的描述,起初是咀嚼痛,后伴有眶下区肿胀、压痛,检查患牙有龋坏,叩诊(+++),可诊断为根尖周炎伴眶下间隙感染。
A
此患者的处理应是开髓拔髓、引流,解除患者的感染源,缓解局部压力。
E
眶下间隙感染向上可向眶内直接扩散,形成眶内蜂窝组织炎,亦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D
眶下间隙蜂窝组织炎阶段可从局部外敷中药及针对感染病灶牙的处理着手;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作切开引流术。按低位引流原则常在口内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口腔前庭黏膜转折处做切口,横行切开黏骨膜达骨面,用血管钳向尖牙窝方向分离脓肿,使脓液充分引流,生理盐水冲洗脓腔,留置橡皮引流条。
E
眶下间隙感染多来自上颌尖牙及第一前磨牙或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或牙槽脓肿。此外,可因上颌骨骨髓炎的脓液穿破骨膜,或上唇底部与鼻侧的化脓性炎症扩散至眶下间隙。
6、
C
慢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瘘管形成和溢脓;死骨形成后,可从瘘孔排出死骨片;瘘管用探针检查可触知骨面粗糙。全身症状不明显,进食、睡眠正常。
D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病变多在颌骨体,也可波及下颌升支;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病变多发生在下颌角及升支,很少波及颌骨体。
C
颌骨骨髓炎进入慢性期有死骨形成时,必须用手术去除形成的死骨和病灶后方能痊愈。慢性中央性骨髓炎病灶清除以摘除死骨为主;而及早拔出病灶牙是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切开引流是脓肿的治疗方法;颌骨骨髓炎急性期需要全身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控制感染。
四、B
1、
A
面部皮肤是人体毛囊及皮脂腺、汗腺最丰富的部位之一,又是人体暴露部分,接触外界尘土、污物、细菌机会多,也易招致损伤,因此而引起的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疖,其病变局限于皮肤浅层组织。
E
骨结核病变继续发展,淋巴结中心因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溶解变软,逐渐液化破溃。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可彼此粘连成团,或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无红、热及明显压痛,扪之有波动感。此种液化现象称为冷脓肿。
B
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者称痈,其病变波及皮肤深层毛囊间组织时,可沿筋膜浅面扩散波及皮下脂肪层,造成较大范围的炎性浸润或组织坏死。
2、
D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血源性,但亦可因牙龈损伤或母亲患化脓性乳腺炎,哺乳时病原菌直接侵入而引起。患泪囊炎或鼻泪管炎时也可伴发上颌骨骨髓炎。
A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与中央性一样多为牙源性,其中又以下颌智牙冠周炎为最多,其他病灶牙引起者较少。感染的途径是炎症首先累及咬肌间隙或翼下颌间隙,然后侵犯下颌骨的骨膜,发生骨膜炎,形成骨膜下脓肿(即咬肌或翼下颌间隙脓肿),以后再损害骨密质。当骨膜被溶解后,造成血管栓塞,引起该区骨密质营养障碍,发生骨密质坏死,骨软化似蜡状,小片死骨形成,骨面粗糙,有脓性肉芽。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如不及时治疗,病变可继续向颌骨深层髓腔内发展。
A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与中央性一样多为牙源性,其中又以下颌智牙冠周炎为最多,其他病灶牙引起者较少。
B
成人感染常来自下颌磨牙根尖感染和第三磨牙冠周炎,婴幼儿常继发于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所以多来源于腺源性。
A
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体内发生感染者,称牙源性感染。牙与颌骨直接相连,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由于龋病、牙周病、智牙冠周炎均为临床常见病,故牙源性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
3、
C
由单纯厌氧菌引起的感染约为35%。
A
由单纯需氧菌引起的颌面部感染约为5%。
D
口腔颌面部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牙源性感染大多由需氧和厌氧菌混合感染造成。由单纯需氧菌引起的颌面部感染约为5%,由单纯厌氧菌引起的感染约为35%,而由混合性的需氧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可达60%。
4、
A
当急性炎症局限成脓肿后,由于主要感染菌种的不同,其脓液性状也有差异,链球菌一般为淡黄稀薄脓液,有时由于溶血而呈褐色。
E
冷脓肿的脓液稀薄污浊,暗灰色似米汤,夹杂有干酪样坏死物。
D
混合细菌感染则为灰白或灰褐色脓液,有明显的腐败坏死臭味。
C
当急性炎症局限成脓肿后,由于主要感染菌种的不同,其脓液性状也有差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黏稠脓液;链球菌一般为淡黄稀薄脓液,有时由于溶血而呈褐色;绿脓杆菌的典型脓液为翠绿色,稍黏稠,有酸臭味;混合细菌感染则为灰白或灰褐色脓液,有明显的腐败坏死臭味。
5、
A
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压痛,伴明显开口受限。
E
颞下间隙感染来源可从相邻间隙,如翼下颌间隙等感染扩散而来;也可因上颌结节、卵圆孔、圆孔阻滞麻醉时带入感染;或由上颌磨牙的根尖周感染或拔牙后感染引起。
A
咬肌间隙感染来源主要来自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扩散而进入咬肌间隙;也可来源于磨牙后三角区黏膜的感染;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感染的扩散;偶有因化脓性腮腺炎波及者。
E
解剖学基础知识掌握。
6、
A
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体内发生感染者,称牙源性感染。牙与颌骨直接相连,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由于龋病、牙周病、智牙冠周炎均为临床常见病,故牙源性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
D
腺源性由面颈部淋巴结感染扩散而引起。
D
小儿患者大多数由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炎引起,由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引起的称为化脓性淋巴结炎。
B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血源性,但亦可因牙龈损伤或母亲患化脓性乳腺炎,哺乳时病原菌直接侵入而引起。
E
医务人员行局部麻醉、手术、穿刺等操作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造成的继发性感染称医源性感染。
C
损伤性:继发于损伤后的感染。
7、
A
引起化脓性口底蜂窝组织炎的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
D
口底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常常为混合性菌群,除葡萄球菌、链球菌外,还可见产气荚膜杆菌、厌氧链球菌、败血梭形芽孢杆菌、水肿梭形芽孢杆菌、产气梭形芽孢杆菌以及溶解梭形芽孢杆菌等。
B
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组织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厌氧性、腐败坏死性细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hl/1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