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名家荟萃之真武汤1

 

北京中医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04831.html
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每天收到这样的好信息真武汤方

方剂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朮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条文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医案

(某中医医案)

赵某,男性,41岁。

盗汗五年,每两三天一次,虽长期医治,未能获效。近三个月来,盗汗日益加重,每至下半夜2时左右,汗出湿衣,渗及被褥,醒后汗止,全身发凉,白天困倦乏力,动则心悸,下肢浮肿,颜面少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脉症合参,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选用扶阳抑阴之真武汤治疗。

药用:制附片12克、生白芍12克、生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三片。

服五剂后,盗汗竟止,精神转佳,脚肿消退。继以金匮肾气丸调治,随访未见盗汗复发。(《新中医》)

按语:阳虚而致盗汗者,阳虚外不能固,阴盛内不能守,反迫汗外出是也。汗泄则阳更虚,阳更虚则汗愈泄,故延日久。真武汤振奋真阳,以消阴霾,阳复阴消,俾阴平阳秘,疾病乃愈。真武汤虽无止汗之功,然治病之理,远在径直止汗之上,此即所谓“不治之治”也。

(谢巨荪医案)

老友李受天孝廉,文章学问少年已自不凡。庚寅五月,其妻张氏未足月生产,血下陷,咳,呕,痰多,眩晕,心悸无胃,予与黎庇留茂才合诊,以大剂真武东加吴萸祈艾半夏,日二服,病少减,其外家再三荐医如某寺之和尚亦在其列,受天聪明,知予等最深,婉辞谢去。再服前药。卒收全效。其初外家议论甚多,其后,复称道受天有胆识。乃知破除情面正所以存情面也。

内兄梁瑞阶,世医儿科巨擎也,妻马氏患漏下,日投芎归,俱未获效。痰喘咳逆,手足面目微肿,畏寒作呕,无胃,四肢沉重,不能自支,脉细滑。予曰:"此阳虚水寒用事,阳虚阴必走,故漏下"。用大剂真武汤,照古法加羌辛味,以温寒镇水止咳,再加吴萸以治呕,石脂祈艾以固血,一日二服,再用白术二两生姜两浓煎代茶,十余日全愈,或曰:"病在漏下,有形之血当用有形之药以补之,地黄芎归胶芍在所必需,何以先生舍而不用?"予曰:"人身一小天地,天统地,阳包阴,此症气不统血,即阳不包阴之义也,且又见恶寒咳喘呕肿,诣阴症,再用滋阴之药,阴云四布,水势滔天而死。惟温其阳气塞其漏,俾阳气充足,得以磨化水谷,中焦取汁奉心化赤戎血,此即补火致水之义,道理最精,今人不讲久矣。"

甲午二月,吴孝廉赞(迂),其庶母患腹病,头眩,心悸,食少倦怠。初起黎庇楼(留)茂才诊视,投以真武汤而愈,后复发。又延予诊,主治与庇楼(留)相同,遂守服数十剂而愈。此症若在他人必死,喜凉恶温,吾粤积习,间有明理之士,知其为名医而信之,而其中强不知以为知之。亲友素称果子药之先生,不目之为板,即目之为偏,偏板二字中于心胸病轻易愈者犹可笃信不疑,病重难愈者势必转而之他矣,后医遂反前医之案或病机将愈则以搔不着痒之药居功,或败于垂戎,仍诿于从前之误。此名医所以得谤,俗医所以得名也。吴孝廉能择医,文即次宋,又喜读医书。会悟有得,从中力赞之,故始终不移,卒收全效。

(胡希恕医案)

陈某,男性,41岁,病历号。

初诊日期年2月8日。头晕、左肩背疼三月余,经X线拍片提示第六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

茯苓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白术10克炮附子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增炮附子为10克,服一周,肩背疼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王某,女,75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8月20日:尿频、遗尿、淋漓三个月,去年3月曾患尿急、尿痛、尿频,诊断为膀胱炎,用抗生素治疗而愈。今年5月又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又用抗生素治疗而疗效不佳,因长期口服西药,出现食欲差、恶心、头晕等而求中医诊治,曾服木通、车前子、黄柏、益智仁、桑螵蛸、芡实等药而未见明显效果。现症:尿频、遗尿、淋漓,小腹麻木胀痛,心悸,头晕,腰酸痛,恶心,纳差,恶寒,四逆,苔白润,舌质淡暗,脉沉细迟,证属里虚寒饮凝滞,治以温阳化饮,与真武汤:

制附子三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白芍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恶心、头晕已,食欲改善,小便频减,服三剂,诸症皆己。

(滑伯仁医案)

一人,七月内病发热。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瞤筋惕,乃请滑诊视。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按语:升散大过,汗出而热不解,反伤其阳,而见恶寒、筋惕肉颤、脉细欲无、正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之论相印证,果服真武而瘳。

(许叔微医案)

乡里市人姓京,鬻绳为业,谓之京绳子。其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瞤,振振动摇。医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予视之日:强汗之过也。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惕,此为逆也。惟真武汤可收之。予三投而大病除。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数日瘥。

按语:发汗太过,损伤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气虚不能温煦筋脉肌肉,同时筋脉受水气浸渍,而致筋惕肉瞤。病属阳虚水停,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而愈。

郑某某,女,64岁,年2月5日诊。六年来双下肢节律性发作振颤,久治不效。初起时约半年发作一次,近来发作加剧,每半月即发作一次。颤抖时间短则数十秒、长则几分钟。就诊时病员恰好发病,身坐椅上,双腿上下振颤不已,足跟叩击地面咚咚直响,不能自制,约1分钟乃止。筋脉拘紧,肢体麻木,难于行步。舌胖大有齿痕。脉沉。观其所服方药,不外大小活络丸、羚角钩藤汤、地黄饮子之辈。余思《伤寒论》有真武汤治“振振欲擗地”之训,乃试投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通络。

处方:白附片、白术各15克,茯苓、白芍、生姜各30克,苡仁50克,桂枝12克,2剂,水煎服。

3月7日二诊:云服上方后,至今已一月未发。效不更方,仍投上方2剂。尔后病人未来诊治,半年后偶一见之,云服完药后即未再发。随访至今,未再发作。

按语:本案阳虚,水气内停,水邪淫则浸木,入于经则振振身摇。真武汤温以化气,气化则阳通,阳通则水行,水行则经利,经利则振颤自止矣。

(黎明质医案)

李某,女,56岁,年1O月8日初诊。自述左饲上下眼睑陶动三年余,多方治疗罔效。近月来病情加剧,一日之间惕动发作数十次,每次3~5分钟,瞩动时畏惧视物,以手覆压左最,终止家务,直待瞒止。视力不减,无羞明眵泪,食、便正常,惟素易怒易郁,情绪不稳,舌淡、苔白润,脉寸浮尺沉。推论病机,当属肾水冻结,木失所荣,阳虚风动。拟用真武汤增减。处方:

制附片6克,白芍20克,茯苓、谷芽各15克,白术、僵蚕、防风各10克。5剂。服用第3剂后,瞒动大减,尽剂而病告愈。又拟柴芍六君子汤5剂善后,随访七个月病未复发。

(吕大用医案)

赵某某,女,40岁,于年4月3日初诊。初患病时,因头面四肢肿,恶寒发热,服西药治疗周余,未见疗效而用中药治疗三周仍未见效,病日加重而来就诊。察颜面苍白,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滑润,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胸闷气短,腰冷痛疫重,四肢不温,畏寒神疲,溺清白而少,口渴不欲饮,脉沉细无力。药用:

附子25克,白术25克,茯苓25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肉桂7.5克,水煎毫升,毫升日3次服。

上药连服3剂,浮肿消退大半,查其舌体渐小,四肢微温,溺量增多,脉虽沉较前有力。此乃虚焰渐退,正气渐复之佳象。按上方去附子、肉桂,加干姜15克,连服6剂而愈。

(曾世庆医案)

邓某某,男,75岁。患者右侧腰臀腿部疼痛,反复发作数年,经多方诊为右侧坐骨神经痛,遍治不愈。自二月前发作更剧,活动不便,不能行走转侧弯腰,疼痛难眠。8月份在某院住院,经中西医治疗月余,病情无明显好转而出院。年9月6日上午来我院外科诊治,排除外科疾患,诊为右坐骨神经痛,建议中医治疗。刻诊症如前述,饮食二便自如,舌暗红、舌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弦。此为肾阳亏虚,肾不化气,筋脉失于温养,气血温运失常所致。治以温肾化气以通经脉。方用真武汤加桂枝。处方:

制附片、桂枝各6克,白术、生姜、茯苓各9克,白芍12克。5剂,水煎服。

二诊时诉服药后痛减,活动较便,可一次性行走数十米。效不更方,原方继进。服药15剂后右侧腰腿疼痛不明显,一次能行走米左右。进原方20余剂后诸症若失,活动自如。

按语:本案用真武汤,旨在通过温阳化气以畅通经脉,经脉畅通,气血调和,则其痛自止,活动自如。此即治病求本之意。况方中之白芍有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之功。更加桂枝以通阳化气,温通经脉,调和营卫,则其效更捷。

(毕明义医案)

田某,女,25岁,年12月2日初诊。时值隆冬时节,与其夫口角,遂独寐于寒处,翌晨起床双下肢疫软不能支持身体,勉强走一步,即突然摔倒在地。他人扶持上身行走时,则双下肢弛软不能抬起。作脑电图、血流图、化验血常规、血沉均正常。诊见患者神志清醒,语言流利,双上肢活动自如,手指握力正常,可以端坐,惟双下肢独自行走困难,软弱不能支撑上身,而他人扶持行走,双下肢不但不能抬步,反呈后拖状态,足掌呈下垂状,触其膝以下冰冷,舌质正常,苔白,尺脉沉紧。病属郁症,乃心火郁于上,水寒凝于下。法当温阳化湿,除痹通络。处以真武汤:附子30克,白术30克,赤芍45克,茯苓45克,生姜45克。煎服法同上。药仅3剂而诸症悉除。

按语:因精神刺激而使心火内郁,致心阳不能下温肾水;又因卧于寒湿,致使寒凝于下,内外相合而发病。《素问?痿论》云:“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今患者既有心气郁,又有寒湿盛,但病之重心在于寒湿袭下.故予真武汤温开肾水,化湿通络。湿去络通,肾水上济心火,以达自身之阴阳平衡。

(韩桂茹医案)

于某,43岁,初诊年12月29日。阴道出血两月余,量多,曾于外院经用多种止血剂均无效。行诊刮术,病理报告:“增生期宫内膜,有轻度增殖。"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现症:阴道出血量多,呈黑褐色,未见血块,颜面四肢肿胀,小腹冷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薄,面色咣白,唇淡无华,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肾助阳,益火制阴法,真武汤治之。方药:

炮附子、白术各1O克,生姜6克,白芍、云苓各1O克。

服6剂,血止,阳气渐复,阴霾逐散,尿量遂增,颜面肢肿消,四肢转温,腹部冷痛好转,后以右归丸加减调治,于年1月22日、2月26日月经应期而至,其量适中,追访半年,月经正常。

按语:《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阳虚衰,封藏失职,冲任不固,阴血泛滥则崩漏不止。畏寒肢冷、便溏、浮肿,乃真武汤之适应证,故用之效验,以其治病求本,故不止血而血自止矣。

(亢海荣医案)

丘姓,女,42岁,年7月就诊。患者素体阳虚,经常感冒。去冬腰疫腿困,疲乏无力,白带多,清稀无臭,严重时白带顺腿流。妇科检查:慢性盆腔炎。多方治疗无效。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滑,脉沉缓无力。辨证,阳虚水泛,寒湿内滞。处以杜仲真武汤:

炒杜仲60克,附片24克,白术30克,芍药1O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

上方连服3剂白带即少,又照原方服6剂痊愈。此外习惯性感冒也不治而愈。

按语:《妇科玉尺》云:带下“白者属气属寒,寒入大肠而成,因血少复亡其阳,故白滑之物下流"。本案白带清稀无臭、量多,乃阳虚气寒也,故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而愈。

(毕明义医案)

从某,男,35岁,年1月24日初诊。二十天前早晨起床之时,突然感到眼前一阵头晕目眩,约五分钟时而闭目自止,至就餐时,即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中,感天旋地转,有欲到之势,睁眼则晕甚,晕时恶心呕吐,吐出物呈水样,有时吐饭。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治无效,后求余治疗。诊见患者头晕目眩,不能回顾头项,回顾时眩晕加剧,行走时,只可向前平视,稍以转目,即眩仆欲倒,若勉强扶其行走,则眩晕发作,而且呕吐食水。患者形体消瘦,饮食呆滞,语声低怯,气短乏力,舌体大,苔水滑,脉沉弦紧。病为眩晕,属阳虚水气上逆,清窍被蒙所致。给真武汤扶阳镇水、化饮降逆。

处以:附子15克,白术30克,茯苓45克,赤芍45克,生姜克。煎服法同上。服1剂后,恶心呕吐已止,眩晕去其大半,头项可以回顾,能独自小步行走,又继服上方2剂,眩晕已止,纳增。为巩固疗效,继服3剂,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乃痰饮眩晕也。然痰饮所生,多责之脾肾。人身阳气,根于肾脏,若元阳一衰,则阴霾峰起,脾肾不能运化水湿而生痰饮,上扰清窍则发眩晕。治从真武汤温肾阳,化脾湿,以澄痰饮之源,令清升浊降,则眩晕自除。

邓某某,女,31岁,年3月初诊。七年来时常小腹部疼痛,其痛隐隐不休,有时呈剧烈疼痛,近来,发作频繁,痛无休止,注射青、链霉素不效,遂来中医诊疗。患者自述小腹痛已有2月未止,遇冷则痛重,得温痛缓,身沉乏力,有时恶心,但不吐,饮食不馨)患者神志清,面咣白。按其小腹濡软,麦氏点压痛明显,反脯呈弱阳性。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沉紧。病属慢性肠痈,乃寒湿客于阑门,脉络痹阻所致,投真武汤温阳化湿、活络通痹。处方:

附子20克,白术30克,赤芍45克,茯苓45克,生姜45克。以水毫升,煎至毫升,分三次服。

服3剂后小腹痛去其大半,恶心已止,纳可。麦氏点稍有压痛,无反跳痛。守原方继服5剂而告痊愈。

按语:少腹属下焦,肝、肾、大肠同主。若下焦阳气不足,水湿不得输布排泄,痹阻于阑门,寒水与瘀浊相结,遂发肠痈。取真武汤温阳化湿,行水破结,以除肠痈。

点击左下角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hl/21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