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及出诊信息

 

连俊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医学学士,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近20年,师从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名家万晓刚教授,注重中医“整体观念”的特色与优势的发挥,临床上以六经辩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三焦、脏腑辩证,经方和时方并用,医院西医临床各科的中医会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内外妇儿、皮肤科、五官科疾病及疑难杂症,临床疗效确切,并逐渐整理总结,形成了自己“中西互参、针药并用”的行医风格,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主持科研立项多项。学术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委员会委员汕尾市医学会中医学分会委员汕尾市医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临床擅长治疗:、1.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桥本氏、结节、肿瘤)、内分泌失调、痛风、肥胖。2.虚损性疾病:伤精、弱精、肾虚、不孕不育、宫寒、失眠、疲劳、亚健康、精力不足等。3.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慢性心衰,心脏支架术后再狭窄、中风后遗症、眩晕症等。4.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5.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肝炎。6.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膀胱癌、肠癌等各类癌症的治疗期及恢复期,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中医调理。7.妇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妇科炎症、乳腺疾病(增生、结节、肿瘤等)、子宫肌瘤、卵巢病(囊肿、多囊、早衰等)、输卵管不通。8.儿科疾病:小儿反复感冒、咳嗽、哮喘、支原体肺炎、厌食、腹泻、瘦弱、遗尿、抽动秽语综合征等。9.皮肤科疾病:皮肤过敏、痤疮、带状疱疹、黄褐斑、癣、脱发、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10.五官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耳鸣耳聋、口腔溃疡、慢性中耳炎、慢性唇炎等。11.外科常见病:急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肾结石、胆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等。12.其他杂病及疑难病:强直性脊柱炎、颈椎腰椎病、抑郁症、膝关节炎、。应用各种针刺(如火针)、耳针、拔罐、艾灸、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埋线、刺血、中药熏蒸等疗法治疗:1.疼痛性疾病:头痛、颈肩腰腿痛、肩周炎、颈椎病、落枕、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网球肘、膝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胃痛、腹痛、痛经等。2.瘫痪性疾病:中风偏瘫、周围性面瘫、小儿脑性瘫痪、各种脑外伤及手术后遗症等。3.其他疾病:眩晕、失眠、耳鸣、耳聋、哮喘、感冒、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急慢性咽炎、呕吐、呃逆、腹泻、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单纯性肥胖、痤疮等。学术及临床特色1.宁做杂家,不做专家本人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许多看似单纯的疾病往往与多系统、多脏器有关。如果片面追求某一专科造诣,而摒弃中医“整体观念”的特色与优势,常会导致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因此,在临床上本人更倾向于做“杂家”而非“专家”,做一个中医临床的“全科保健医”。2.中西互参,明确诊断,具备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本人认为要正确运用中西医方法诊治疾病,首先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诊断标准,尤其是西医的诊断标准,避免误诊或漏诊,比如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虽同属“胸痹”范畴等,但治疗和预后很不一样,又如胃食管反流、胆心综合征等,虽和胸痹病有类似之处,但病机和预后完全不一,因此必须明确有关诊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在临床用药之中还要发现西医的不足之处,以作为发挥中医特色的突破口。如西药长期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和诸多副作用,出现诸多症状,这时根据中医辨证加用中药治疗,即补西医之不足,这种把西医重微观(辨病)和中医重宏观(辩证)两种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才是切合临床实践、真正有意义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经常在这些突破口焕发出神奇魅力。3.善用经方时方,并参合新意经方配伍严谨,遣药精当,久经实践检验,若辩证准确,运用得宜,每可获捷效,备受推崇,后世之时方是经方的补充和发展,在临床中,我认为:无论古方抑或新方,要能做到“古法蕴新意,新方源旧宗”方为上工。面对错综复杂的现代病,要想使流传千百年的方剂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必须溶汇新知,参合新意。同样,通过临床总结出的新验方也必须符合传统中医的理法方药,才会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在处方中,既有经方古方:又有时方新方。4.以脾胃观为核心脾胃功能状况与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和防病祛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有赖于脾胃之气生化,而且所施治的药物都需中焦受气取汁发挥疗效,说明了以脾胃为核心指导用药的实质所在,顾护胃气就是保护正气,使之治疗立于不败之地。5.治“体病”更治“心病”在临床上,要十分注重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强调“治人”在“治病”之上,治“体病”更治“心病”。用极富个性的诊疗技巧往往能在片刻间使病家敞开心胸,倾其苦恼,不药而病愈大半。已经发表的论文1.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中医临床研究》2.益智愈痴汤辅治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3.健脾通络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眩晕症的疗效分析《中外医疗》4.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中医临床研究》5.通络逐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临床研究》6.参蛤散加味治疗缓解期老年支气管哮喘4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7.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出诊地点:医院门诊二楼中医诊室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下午)、周五(全天)周二、四(中医科病区)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zlyy/18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