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热泻黄散证
治疗了一个孩子,舔嘴唇半个多月了。
嘴唇周围都是干干的、红红的。有点肿。
平时爱吃肉,不爱吃蔬菜。
舌淡红苔薄黄。
这个孩子的情况,西医诊断是唇炎,要补充维生素B2或者B族维生素。
中医呢?
嘴唇是脾。
属于脾热。
《小儿药证直诀》脾热用泻黄散。
因此给孩子开了5剂泻黄散。
复诊时见基本不舔嘴唇,唇周也不红干,不肿不痒了。
原文
1、泻黄散
(又名泻脾散)
治脾热弄舌。
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2、目内证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3、弄舌
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者,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瘦,宜胡黄连丸辈。大病未已,弄舌者凶。
小儿唇炎常表现为干燥、反复脱屑及结痂、充血水肿,口周发痒发干,伸舌舔唇,日久环口皮肤发红变肿,甚则溃破流水,自觉灼痛而痒为特征。秋冬季节多见。是脾胃系统疾病之一。该病易迁延,治不彻底,易反复发作。
泻黄散常用来治疗唇炎。
泻黄散
藿香叶(21克)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克)防风(12克)
泻脾胃伏火。
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脾热弄舌,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钱氏云:“脾脏微热,令舌脉微紧,时时舒舌”,故有弄舌之患。脾开窍于口,脾胃伏火,外侯应之,故发口疮口臭;脾火外蒸,故唇口干燥;伏火伤阴,则见烦渴;舌红脉数,正火热之候。
二、顽固的唇炎是不是所有唇炎都是泻黄散呢?
当然不是。
中医治病是讲究辩证的,要看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
我们来看今天这个唇炎病案。今天来复诊的女孩子,主诉唇炎快一个月,唇刺痛感,紧绷感,起皮,必须不断的涂唇膏,不然觉得特别难受。又用了一些外用药膏,也是当时缓解一点点,过后又不行了。吃辣的流鼻涕,脸上长痘。手脚凉。吃冰的会痛经,不吃冰的不痛经,怕冷。大小便正常。睡眠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舌边有点齿痕。初诊考虑上热下寒,甘草修复黏膜。
用的甘草泻心汤加乌梅5剂,无效。重新辩证。唇炎,刺痛,干痛,但是嘴唇颜色不红,反而唇色淡。面色也偏淡暗。痤疮颜色也偏淡红暗。手脚凉,脚特别凉。吃凉痛经,月经有血块。口不渴,但是嘴唇要润一下。虽然吃辣会发鼻炎,但是没有胃胀反酸打嗝的痞证。——手脚凉,嘴唇淡,嘴唇干刺痛,吃凉痛经,有血块。——属于虚寒瘀热,应用温经汤。因为阿胶价贵,以女贞子代替阿胶,再加黄精滋脾阴。制吴茱萸5桂枝10白芍10川芎10当归10丹皮10姜半夏10麦冬30党参10生姜10甘草10黄精10女贞子10五剂服5剂后反馈,唇炎大有好转,昨天去吃了一顿火锅也没发作,脸上痤疮减轻,手脚凉也稍好些。原方继续巩固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zlyy/2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