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75集全(视频)
?艾灸常用种症状大全
?常见疾病——健康小妙方
?中老年养身保健手册
万病生于瘀,瘀堵加速衰老中医有这样的说法:万病皆生于瘀;人衰老的过程就是经络不断瘀堵的过程。
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全身瘀堵大概能达到50%以上,这时候人体开始走向快速衰老。
人之所以疼痛部位、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地方被瘀血堵塞。瘀血还和哮喘、牛皮癣、抑郁类疾病、妇科疾病的关联很大;水湿和脾胃肾脏的功能、肌肉类疾病、黄斑病等关联很大;食瘀和心血管疾病、胆囊胰脏疾病、疮疔痈脓类疾病的关联很大。
前人云: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毒和瘀是人体内的垃圾,时刻都会产生,身体一系列瘀堵,会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浊邪积聚,渐渐积累就变成癌。
如何自查是否有瘀毒
血瘀产生的原因:
一是外伤,比如流产、剖腹产。
二是受寒或受热: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食冷饮冰,吹空调冷气,单衣薄裤都是病因。不过热邪损伤血脉,则血脉无以壅遏营血,血液失去运行之道而留止不行,也会成为瘀血。
三是情绪不稳定造成的,若情志郁结,气机不畅,都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究竟啥是血瘀?
中医学的“血瘀证”多指血液流通不畅,停滞瘀结,或血离经脉,或血液本身污秽不洁及久病人络等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证候。
“瘀”,《说文》云:“积血也。”
《急救篇》颜注:“瘀,积血之病也。”
《段氏说文解字》注:“血积于中之病也。”
《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瘀血”作为一种单独病证进行辨治。
《血证论》中提出:“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
在历代文献中,隋代巢元方将“血瘀”高度概括为“血行失度”是比较准确的。
《诸病源候论·落床损瘀候》云:“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堕落损伤,即血行失度,随伤损之处即停积,若流入腹内,亦积聚不散,皆成瘀血。”
所谓“血行失度”即血液运行失去正常的“度”。具体而言,包括血行迟缓涩滞、死血壅塞血脉、血脉闭阻不通、血液离经停积等四种状态。
瘀血是指凝结不行之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血瘀是产生瘀血的病因,瘀血既成之后,又必然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从而可导致和加重血瘀的病理状态,两者又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总之,中医学认为血瘀是由于“血行失度”引起的“积血”“蓄血”之症。
中医认为,“久病必瘀”、“百病皆瘀”。
凡血虚、热毒、寒凝、气滞等都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瘀”。血瘀证是中风、痹证、肿瘤等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既往活血化瘀几乎都集中在中医中药的研究领域,针灸活血化瘀的实验研究报道不多。
艾灸辛温通络、行气活血,有活血化瘀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某课题组应用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艾灸大鼠“肾俞”穴对血液流变、氧自由基、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细胞因子和中枢神经递质含量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
小艾条距穴2厘米处悬灸。采用温灸法,每日灸1次,每次15分钟,连灸7日。
1、艾灸有活血化瘀作用
寒凝血瘀造模大鼠因持续受风寒湿邪侵袭,一般先有恶风寒、打喷嚏、流涕、发热与饮水增多等风寒表证出现。在途续低温受冻2~3周后,造模大鼠出现畏寒喜暖食少便稀、踡缩少动、弓背毛松;口唇、鼻、耳处呈紫色等寒凝血瘀证症状。
艾灸“肾俞”治疗了1星期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相比,大鼠活动、摄食增多,体重增加,便干,毛色光亮,口唇、鼻耳色紫转红等。
艾叶性温、辛、苦。温可祛寒,辛可利窍,苦可疏通。研究观察表明,灸疗能提高大鼠的抗风寒能力,能减轻或改善大鼠一般寒凝血瘀症状,使循环状况好转,起到了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散瘀、扶正生新的活血化瘀作用。
2、灸疗能改善血瘀证的血液流变性
血瘀证的形成与血液系统,特别是血小板、纤溶、抗凝血酶系统密切相关。血瘀时,血液黏度增大,流动性变差,表现为浓、黏、凝、聚状态。血液有效灌注量少,影响了气血的运行。
实验观察到灸疗能降低寒凝血瘀证大鼠的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促进局部和全身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流变性,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纠正血瘀引起的缺血缺氧和内分泌素乱,因面改善了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起到对血液流变异常的治疗作用,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3、艾灸能纠正血瘀时自由基代谢的素乱
血瘀可引起体内自由基增多及清除力的下降,造成其代谢的素乱。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体内自由基的堆积,会损伤组织细胞,导致各种病理变化。自由基的攻击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可引起红细胞、血小板凝集及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障碍。
此项实验和既往的研究都观察到,艾灸“肾俞”穴能减轻或阻断血瘀时氧自由基的过量产生与释放,提高SOD活性(SOD是体内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改善血瘀时氧自由基代谢的紊乱。
4、艾灸能调节血瘀证内皮素ET、NO的失衡和血管的舒缩功能活动
ET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NO则有扩血管效应,ET、NO比例失调是血瘀证的病理基础。
实验结果表明:寒凝血瘀使ET升高,NO降低,导致血管收缩、血液瘀滞,可引起血细胞聚集。
艾灸能降低血浆中ET的含量,提高NO水平,因而降低其血管的紧张度,减轻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及ET、NO的失衡,因而有利于血管舒缩活动的调节,促进血液流变性的好转,减轻血瘀证的严重度,促进其恢复,起到了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的作用。
5、艾灸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增强或调节免疫功能
实验结果发现,灸治可以抑制TNF、IL-1等炎症介质的产生与释放,起到抗炎抑炎的作用。同时,灸疗又能恢复和促进大鼠脾淋巴细胞活性,提高胸腺指数,诱生内源性Ⅱl-2,有免疫增强与调整的作用。
6、艾灸调整血瘀证中枢神经递质,稳定机体内环境
NE、DA是中枢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当寒凝应激时,NE、DA的大量释放会造成毛细血管收缩、痉挛,使微循环障碍加剧。
而灸疗能降低NE、DA的含量,改善血瘀时NE、DA引起的毛细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微循环障碍。
实验证实艾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不仅对寒凝血瘀有效果,对气虚、热毒、血虚血瘀等也都有改善作用或独到的疗效。
灸除瘀血的方法:
艾灸能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而且人体上自带几个活血化瘀的穴位,就类似于当归、益母草、田七。它们之间相互衔接,与内脏存在密切关系。
活血化瘀艾灸要穴:三阴交、膈腧、血海、曲池、复溜穴。艾灸这几个穴位,利用艾灸的温热作用,可以促进周身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建议:最好就医辨证施治,如果能结合刮痧、拔罐、推拿和汤药来进行综合调理,效果会更快更好!
精选五个叶子蕲艾产品购买↓↓↓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
⊙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zz/1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