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惨痛的案例
不久,电话回访病人时听到了一个非常痛心的消息:一婴幼儿因晚上发热,送医不及时,到医院抢救无效“烧”死了。
据家属的描述,我考虑可能是捂热综合征引起的超高热、脱水、脑损伤而致死——
因担心孩子早产,身子弱,在家时家属都会把孩子裹得严实。近期天气转热,未能及时减少包被,孩子发热时,家属也错误地采取了捂汗措施,温水擦拭后再包起来。没想到睡醒后孩子已神志不清、发热加剧,医院时已回天乏术了。
宝宝的离去,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也给我们打醒了警钟:当我们缺乏健康知识时,我们就难以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相当正确的选择,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二、危险发热之捂热综合征知多少
下面为大家普及以下关于捂热综合征的相关知识,并对实际生活中面对发热应该如何抉择,尽量帮助大家规避错误做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所谓的捂热综合征,又被称作“婴儿蒙被缺氧综合症”。顾名思义就是由于包的太严实,过度保暖而导致的孩子出现高热(>39℃)甚至超高热(>41℃),进而引起严重的大脑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并最终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的临床综合征。如果发现不及时,极易危及患儿生命。一旦发生捂热综合征,引起脑损伤,即便是幸运救治存活,也将面临着漫长的康复之路和不可预知的伤残结局,造成极其严重的家庭悲剧。
捂热综合征多见于一岁以内的患儿,由于孩子小,无法决定自己的衣着,无法抗拒家属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严实包裹,无法口述自己的严重不适……因此更容易在婴幼儿的身上发生这样的悲剧,如果发现不及时,病死率高达20%左右。存活下来的孩子致残率也很高,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脑瘫、癫痫发作及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和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临床中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特别是在农村,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缺乏健康知识、传统的观念作祟,认为孩子发热应该捂一捂,出出汗就好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异于自杀行为,而且多数没有效果。
理论上讲,发热是由于体温中枢调定点升高,引起寒颤产热增多,体温上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所以在体温上升期,适度的保暖措施,有助于减少孩子产热总量,减轻不适,减少热量消耗。但当孩子手脚变暖时,一定要及时的松解衣被,以利于散热,避免体温进一步的增高,而发生捂热综合征的情况。
这个宝宝的离去,给家庭造成的沉重的打击,你的宝宝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不幸的孩子,那就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具备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即不过度盲目干预,也不贻误治疗。
三、发热定义及病因
发热是最常见的就诊症状之一,发热是指腋窝温度≥37.4℃,发热本身不属于是一种疾病,只是身体内一些疾病的外在表现。那么发热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为大家简单总结一下常见的引起儿童发热原因:
1.感染:病毒或者细菌、支原体等感染人体可以引起发热,如麻疹、风疹、婴幼儿急疹、化脓性扁桃腺炎、支原体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等;
2.穿的太多:由于小孩子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如果被包裹的太严实或者是环境温度高而没有及时的减去衣物,就可能引起捂热;
3.出牙、打疫苗等都可能引起低热现象;
4.其他的包括一些如白血病、肿瘤、结缔组织病等相对少见。
当我们面对发热,一定要冷静的处理,而冷静处理的前提是具备有一定的健康知识,能够初步的判断孩子的发热是否需要就医,该如何处理,不至于慌乱犯错,亦或者盲目乐观而贻误治疗时机,追悔莫及。
四、发热如何处理
①发热处理,最主要的原则是:查找病因,对因治疗。
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
发热就如同是在炉灶上烧水,水滚了类似发热(发热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是一个表象),使用退烧药就如同往锅里加凉水,暂时水就不沸腾了,但如果炉子里的火还在熊熊燃烧(引起发热的病因),那么很快锅里的水就还是会沸腾的。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明白了:单纯的采取退热措施,不能缩短疾病的病程,只能缓解发热的症状而已。所以对于发热,往往并不主张过于积极的采取退热措施,退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患儿的不适和预防出现高热惊厥,单纯的退热并不能治愈或者加速疾病的恢复。
因此治病不能以追求不发热为主要目的,而应以根除病因为主要措施。灭了火,锅里的水自然就不再沸腾了。
目前常用的退热措施包括:合理的使用退烧药(一般体温>38.5℃或者发热引起孩子出现哭闹、精神差等明显不适,可以服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是目前公认的较为安全的退烧药)、松解衣被、物理降温等。
②对于小儿发热,积极合理的生活护理很重要。
对于小儿发热,应该尽可能的让孩子多休息,尽量多喝温开水,多喝水多排尿有助于挥发水分散热及增加排尿,加快毒素的排泄。
另外发热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不同程度的减弱,胃口不佳,儿童发热期间的饮食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
③发热不会引起肺炎、脑炎,但一定要留心观察是否有其他异常的表现出现。
经常会在门诊上听到家长这样的话:“医生别发烧把孩子脑子烧坏了,不会给俺烧成脑炎、肺炎吧……”面对这些疑惑,我想告诉可能有同样担忧的你,大于41℃的超高热是有可能烧坏脑子的,但不是引起的脑炎,而是由于脑细胞摄取营养障碍而引起的脑细胞损伤。
肺炎、脑炎等不是由于发热烧出来的,而是发热本身是这些疾病前期的表现,只是初期脑炎、肺炎的其他表现尚不明显而已,绝对不会因为发热而引起肺炎、脑炎等。发热本身是机体的一种非常正常的在面对疾病时做出一种免疫反应,适度的发热(短期的、不超过39℃的发热)有助于人体免疫细胞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缩短疾病的病程,促使机体恢复健康。所以在有发热时一定要留心观察是否有其他异常的表现出现,如精神差、咳嗽等。
五、发热的常见处理误区
面对发热,总结下我们常常会遇见的一些误区:
1.捂汗:这个是在农村,尤其是老年人,更多的主张这个错误的做法,我小时候都是受害者之一。除了上面说的在体温上升期适度的保暖,可以减少产热,减轻寒颤不适外,其他情况下发热都是要求松解衣被。因为发热退热需要对外散热,捂得越厚,越难散热,反而导致体温更加上升,引起超高热的情况的,甚至引起捂热综合征,危及生命。
2.用冷水或者冰敷降温:当人体遭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加重寒颤的情况,增加产热,不利于退烧。原因是由于在体温上升期,此时表现为手脚冰凉,使用物理降温措施,只会导致身体更多的产热以便把体温升高至体温中枢调定的温度(举例子说就是体温中枢已经设定好了温度。比如39摄氏度,机体产热让体温达到设定的温度,才会停止产热,体温将不再上升。
在此之前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只会导致机体产更多的热来让体温达到调定点,增加患儿的不适),尤其是冬天采取物理降温将更进一步增加患儿的不适感。
所以只有当手脚暖了之后的发热,才推荐使用温开水擦浴等比较温和的物理降温措施,而使用冷水擦浴、酒精擦浴、洗冷水澡、冰敷等都是不推荐的,除非在危及生命的超高热时可以使用。
3.给孩子服用含有阿司匹林的退烧药: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时如果给儿童使用就有可能会引起患儿出现一种致死性的瑞氏综合征(RS),导致肝衰竭、肾衰竭、急性脑病综合征等,甚至死亡。
4.发热就给孩子吃“头孢”等抗菌药:切记一定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因为大多数发热系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治疗无效,还增加出现过敏等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增加耐药菌的产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性合理使用抗菌药。其他类药物也应该严格把握适应症,剂量等,合理使用,避免擅自搭配药物自治。
六、出现下列情况,医院
最后给大家总结以下,出现下列情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避免成为下一个悲剧经历者:
1.小于三个月的婴儿发热>38℃;
2.3个月以上的孩子,发热超过39.0℃,尤其是发热伴有以下表现:①不爱玩、反应迟钝、烦躁、昏睡、食欲明显不正常、体温下降后精神仍差、皮肤颜色发花、指甲口唇出现青紫、出现抽搐等;②有反复呕吐、尿少、口唇干燥等脱水表现者;③2岁以下持续发热>24h,2岁以上持续发热>72h或更长时间间断发热等④有热性惊厥等特殊病史的。
最后,祝大家生活愉快,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美满,谢谢大家看我赘述,如有纰漏,还请指正。
更多健康问题欢迎点击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白癫疯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cs/1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