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气功在修炼时要求“舌抵上腭”,即舌头轻轻抵住上腭部位。就是指舌尖要轻轻顶在上龈齿之间。气功学认为这是沟通任督二脉的桥梁,俗称“搭鹊桥”。
中医学认为,督脉循背,总督周身阳脉,为阳脉之海;任脉沿腹,总任一身阴脉,为阴脉之海,舌抵上腭即可沟通任督二脉,使全身经络接通,上下之气通畅。平时“舌抵上腭”,可疏通气血,条达经络,清爽头脑,强健体质,也有助于多产生津液润喉。
舌抵上腭之原则:“嘴闭齿合,舌头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贴在上齿龈处”。即舌尖轻轻顶在上龈齿之间。舌抵上腭”的作用其一是产生涶津
其二是接通任督脉。
舌自然贴上腭,如何做到自然贴到上腭去?那意境就是口象含着舌头,小孩子就是含着舌头的,所以小孩子涶津长流。大家试试,把舌头自然含着,让上腭触到舌头就行,不要管它触及舌面什么部位。这样含着舌头不一会涶津就能满口,这种作法就正确。在练功中,一般不要刻意“舌抵上腭”的,如感觉舌抵上腭不舒服,影响到练功入静,就不用去要求这部位做到位。当通督后要接通任脉时,它自然会有种磁吸力让舌头贴到上腭去贯通任督脉的。
舌抵上腭能分泌出更多唾液;唾液在古代被称为“金精玉液”,唾液对牙齿能带来化学的保护作用,其中含有的淀粉酶能够帮助消化,能对抗细菌,能清洁口腔。有消炎、助消化、抗病毒、提高自身免疫力、激活体内抗菌细胞活力等作用。
舌抵上腭给了我许多的益处,使我深深的爱上了它。我现在不仅仅是在白天不说话的时候“舌抵上腭”,而且在晚上睡觉前也“舌抵上腭”,让它时刻的陪伴在我的身边,从而使我的身体日益健康,希望朋友们都能喜欢它。
叩齿吞津健脾补肾很多人虽然把脸洗得干干净净,但是远远望去,好像蒙了一层灰一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色晦暗,其原因在于元气肾精不充足。所以,美容不是表面功夫,只有脏腑安和,气血均平,经络通畅,元气肾精充沛,气色才能由内而外的润泽透亮,皮肤自然会变得细腻嫩滑。
叩齿吞津保健法,是古代经久不衰的健身术,几乎任何一本养生专著都会把它收录,足可见古人对这种方法的重视程度和实用价值。笔者曾经拜会一名老中医,七十余岁高龄,爬山依旧健步如飞,很多随同爬山的年轻人都气喘吁吁,疲惫不堪,而老人家却谈笑自若,未见疲劳之态,其气色明润含蓄,声如洪钟,问及养生之道,答曰:“叩齿吞津法”,跟老人同行时,经常听到旁边“咕咚”一声咽口水的声音,那便是老人将叩齿吞津养生法融入生活中,随时咽津以充盈肾精,久而久之,元气充沛自然身轻体健,气色名润。
现将叩齿吞津法介绍如下:1叩齿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什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吞津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时间及次数以上为完整一次的“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据文献记载,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时的医家陶弘景,年过八旬,齿紧完好,身体健壮,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法,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叩齿则会筋骨健壮,精神爽快。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
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史载活了一百五十岁,他的长寿经验就是:“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他曾说:“一过半夜,披上上衣面朝东南,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为“齿宜常叩”。
古谚语曰:“晨起,叩齿三百响,齿坚固”。人随着年龄的曾站,身体各器官由成熟逐渐走向老化,其功能渐渐衰退,牙齿也不例外。对中老年人来说,牙齿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黄帝内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dzz/1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