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会出现高热、血象高、CRP高,多数误诊为细菌感染;它不是一个单独发病的疾病,是在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心脏冠脉病变!
是不是有疑问了,这到底是什么病呢?
往下看……
发热超过5天,要警惕这个病!
2个月的小宝(化名)发热5天了,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医院查肺CT提示有“肺炎”,输液“头孢”等药物治疗,无效。
后来就诊于我院,医生检查发现患儿全身有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口唇充血、肺部可闻及痰鸣音。结合血沉增快、血小板升高,考虑为“不完全川崎病”。心脏超声显示:左侧冠脉内径1.5mm、右侧冠脉内径1.6mm。
给予人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后,小宝体温恢复了正常,皮疹也消退。恢复期时小宝出现了手足指端脱皮,更证实了“不完全川崎病”诊断的正确。
对于川崎病,小宝的父母都感到很陌生,相信很多人也一样的陌生。
川崎病是什么病?
为什么会得川崎病?
川崎病能治好吗?
川崎病会导致什么后果?
应该怎样治疗川崎病?
下面为大家解惑
先看下川崎病会有那些表现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一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草莓舌、结膜充血、嘴唇潮红干裂、手掌脱皮、皮疹等)
目前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进行
1.持续发热超过5天;
2.双眼球结膜充血,且没有感染性分泌物;
3.口唇潮红、干裂,草莓舌;
4.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5.多形性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
6.急性期掌心和脚心出现红斑、硬肿,发病10~15天指趾末端开始出现膜样脱皮,此症状为川崎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上述6个症状出现5个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如果发热超过5天,上诉症状不足5个,但心脏超声或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内径增宽或Z值增大,亦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症状不典型,所以也更容易被误诊。
为什么会得川崎病?
川崎病,是年日本科学家川崎首先描述报道的,为纪念其对川崎病的认识,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疾病。川崎病好发于6个月~5岁的儿童,但近年来小于6个月和大于5岁的儿童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本病在亚籍儿童发生率高,目前并不清楚发病原因是什么。有许多研究认为可能和病毒等感染有关,但并没有确切的依据。另外一些研究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的状态有关。
尽管目前对于川崎病为何发病并不清楚,但是目前得到业内认可的发病机理是:在感染等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反应,从而导致的全身急性血管炎(此炎非彼炎,不是大家常说的“发炎”的炎,可以理解为血管病变)。
川崎病可怕吗?
川崎病的危害主要源于其对心脏血管的危害——冠脉损害。川崎病合并心血管损害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多数心血管损害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
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高达18.6%~26%,多数可在病程的3~5周内恢复;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1%~5.2%,少数可发生瘤体破裂(这也是我们最为担心的事);
5%~10%冠状动脉病变可发展为缺血性心脏病。
图三、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演变进程
图四、川崎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明显扩张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应用人免疫球蛋白(丙球)及阿司匹林,尤其是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时间很长,特别是在有冠脉增宽的情况下,需要家长坚持遵循医嘱应用,而且还要定期复查心脏超声,一定不要随意自行停药或停止复查心脏超声。
近年来,由于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的普及以及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日本川崎病的病死率已经下降至0.03%,我国大陆不同地区则存在较大差异,川崎病的病死率在0.2%~1%之间。
川崎病与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川崎病和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早期可能表现都很相似,会出现发热。但不同的是:
■感冒,除了发热,通常还有咳嗽、鼻塞、流涕、咽痛、乏力等症状,且发热时间通常小于5天。感冒又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流感),多为病毒感染,一般病程在7天左右。
■川崎病,可能有或者没有感冒症状,重要的特征是发热时间超过5天,且多数都表现高热,很难退热,抗生素等治疗无效,在加上川崎病的典型症状,这时就应该警惕川崎病可能了。
(当然了,发热5天的疾病,除了川崎病,还有其他疾病,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hl/2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