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药补不如食补,增强免疫力

 

进入冬季,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团藏,生机衰退,是进补的大好季节。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药补不如食补”的作用,注意在平时的饮食中进行养生调摄,以达到“进补”的目的。

现代人容易体虚,原因是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加,而生活方式也比古人有很大差异,吃得多、动得少,血气尤易留滞。同时化肥、农药、饲料、食品添加剂,尤其是食源性激素的加入,直接损伤人体的元气。人体血气一弱,机体运行出现障碍,代谢废物不断郁积,反过来更加阻滞人体血气运行。五脏六腑不得其养,体内“浊毒”不断沉积增加,表现为“虚”症候群不断增加。我国传统上就有冬季天气寒冷,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以食物热气治寒的说法。

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很多人信奉“缺啥补啥”,中医认为,等到“虚”症再治理其实已是“马后炮”。《黄帝内经》提倡,应该在体虚出现之前就调理。但是也有不少人鼓励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如果真能完全补得上,那太完美了,人人可以变得青春永驻,身子不衰退。所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黄帝内经》中认为,中医的补并非单纯补其不足,而是促使其自身能力的回复。“所以不是血虚就选择补血药,气虚就选择补气药。而是通过补,使人身体生血生气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复。所谓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调养的同时更应注重疏通。”所以平日适当进补也是治未病的一种通俗行为,尤其广东人更喜欢煲汤水进补。广州的冬季比较短暂且温度不低,人体总是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缺乏了闭藏过程。这样对人体的阴精、阴液的损失比较大,需要及时补充。而通过汤水滋补,可以起到很好的滋阴作用。中医认为,一年一度的进补季节,在冬至前后开始为佳。

冬天气候寒冷,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生理功能和食欲都会发生改变。合理地调整饮食,可以保证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充足,对提高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都有好处。多增加些热能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3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这样就造成了身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的饮食应该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的气候特点为“寒”。人体一般会有以下的现象:

1.受寒冷刺激,皮肤等部位的小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大,致使人体气血凝滞不畅,运行不利。

2.受寒冷刺激,人体的皮肤毛孔收缩而造成无汗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也较少,使肌肉收缩伸展迟缓,常见皮肤苍白、体表及四肢寒冷。

3.因天气寒冷,人的户外活动减少,营养物质最易吸收和储存。根据中医理论,冬季五行属肾,机体以肾精内藏为特征,因此,顺应这样的特点,在冬季注重养阴补肾填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维生素不可缺,冬季是蔬菜的淡季,蔬菜不仅卖得贵,品种也比较单调,尤其是在北方城市。因此,往往在一个冬季过后,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出现维生素不足。比如容易长口疮、牙疼,出现便秘等症状,这是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冬天的菜市场虽然绿叶菜相对少了,但马铃薯、甘薯很多,它们都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可以经常吃。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去瘟毒的作用。猪肝、禽蛋、鱼肝油、芝麻、黄豆等食物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也适宜在冬天多吃。

要保证各种维生素的供给。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不少老人发生口腔渍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其防治方法首先应扩大食物来源,冬天绿叶菜相对减少,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特别是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去瘟毒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只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还是可以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的。冬季的寒冷,还可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使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滋润防燥冬天虽然清爽,但是气候过于干燥,难免出现唇干舌燥。干燥的冬天又特别容易引起咳嗽,而这类咳嗽多为燥咳,治疗方法以润为主,人们宜“润一润”,防干燥。如吃些煲老糖水(用冻水放入陈皮、冰糖煲约2h即成)、红萝卜马蹄水、川贝炖苹果等。

巧用补品为了增强体质,许多人往往习惯于在冬令服用些补品,如人参、鹿茸、阿胶、黄芪等。这些补品固然对人体有益处,但如果服用不当就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而适当地进行食补,即经济又没副作用之虑。所以,冬令进补养生,首先应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

冬令进补,是中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中医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进补的时候要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应该多吃温、热性的食物,以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体质虚弱的女性,还可以常炖些母鸡、蹄筋,常喝牛奶、豆浆等,可以增强体质.

寒冬的饮食原则,一是要有丰富、足够的营养,热量要充足;二是食物应该是温热性的,有助保护人体的阴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医归纳了一些御寒食品,例如:肉类中的羊肉、牛肉、火腿、鸡肉、狗肉;蔬菜中的辣椒、胡椒、大蒜、生姜、蘑菇、香葱、韭菜;果品中的胡桃、龙眼、栗子、大枣、杏脯、荔枝、橘子、柚子、松子等,既补充足够营养,又保护人体阳气,吃了使身体觉得暖和。

冬令进补应根据中医“虚则补之赛则温之”的原则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这样便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增强机体免痊功能,促进病体康复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冬日生活禁忌常舔嘴唇有人认为,嘴唇千裂了,用舌头舔可以令其湿润,结果却适得其反。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里面含有淀粉酶等物质,比较毅稠,舔在嘴上,就如同抹上了一层浆糊,水分蒸发完了,嘴唇会更干燥。如果嘴唇干燥不舒服,涂上不含色素及香味的润唇膏即可。忌涂纯甘油人们平时使用的是含有水分的甘油,若用纯甘油,其吸水能力太强,会吸收皮肤里的水分,反而会使皮肤更千燥。、忌穿衣过多如穿衣过多过厚,则由于热量大,会使皮肤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流增多,从而增加了散热。这样,反而降低了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

调理肠胃胃帮助人体消化,肠帮助吸收,胃肠有问题,进补就是白忙活。所以在进补前,先调理好肠胃,让肠胃有个好环境,才有利于吸收营养。冬季喝汤放陈皮既美味又养生。在汤里放几片陈皮,不仅能改善味道,能起到缓解胃部不适、治疗咳嗽痰多的作用。陈皮,其实是我们平时所吃的橘子的皮,由于其放置的时间越久,其药效越强,故名陈皮。

中医学认为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温胃散寒、理气健脾的功效,适合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症状的人食用。现代研究表明,陈皮中含有大量挥发油、橙皮甙等成分,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道内积气,增加食欲。煲汤时放入10克左右的陈皮即可。需提醒的是,陈皮偏于温燥,有干咳无痰、口干舌燥等症状的阴虚体质者不宜多食。

此外,鲜橘皮不具备陈皮那样的药用功效,另外,因为鲜橘皮表面有农药和保鲜剂污染,这些化学制剂有损人体健康,因此,不可以用鲜橘皮来代替陈皮。

人怕冷与饮食中无机盐的缺少有关,冬季应多摄取有根茎的蔬菜,如胡萝卜、百合、山芋、藕、大白菜、青菜等。因为蔬菜的根茎里所含无机盐较多,食盐对人体御寒很重要,可使人体产热功能增强。钙在人体内含量多少可直接影响人体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补充钙可提高机体御寒能力,含钙较多的食物有虾皮、牡蛎、花生、蛤蜊、牛奶等。

食补药补不如食补,膏方不是唯一的补,在吃药进补前,应该先把每天的饮食调理好。寒冷气候使人体氧化功能加强,肌体维生素代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维生素B2(核黄素),以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发生。维生素B2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中。

维生素A能增强人体的耐寒力,应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肝脏、胡萝卜、南瓜、白薯等食物。

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应注意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

煲汤、熬粥,甚至每天摄入适量坚果,都属于进补的范围。先花点时间咨询医生了解自己的体质,然后在进补季节多吃些与体质相适的食物,就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例如:冬季吃羊肉似乎成了大家一致认可的养生法则,我国自古也有“顺时摄养”的说法,节令更替,养生方法也应当做相应调整,食疗便成为养生最重要的方面。冬至吃羊肉这个习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气候变化影响人的生理活动。春夏为阳,气候温热;秋冬为阴,气候寒冷。人也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生理上的变化。

冬季的三个月份,是阳气收藏的时期。天气非常寒冷,应该重视保护身体的阳气,不要使阳气过度耗散。如果冬天过度地消耗阳气,体内阳气储存不足,则次年春天容易发生四肢无力,头晕欲厥之类的现象,这不符合养生的法则。所以吃一些温阳的食物是很有必要的,但专家也告诫大家,不要过多地食用羊肉,因为羊肉也为燥热之品,食用过多容易伤阴,特别是阴虚体质的人。

其实温热的饮食除了羊肉以外,还可以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羊肉、羊肾、狗肉、鹿肉、鳊鱼、带鱼、海参、贻贝、洋葱、香菜、粳米、小麦、南瓜、红枣、茴香、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这也能从饮食上辅助阳气。除了温补的食物外,一些平补类食物也可以多食用,如莲子、芡实、苡仁、大枣、燕窝、银耳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火腿、猪脊、龟肉、甲鱼、鲍鱼等。

药补如果食补还不够,医院吧,找有经验的中医师开膏方调理,也可以在咨询医师的前提下,泡药酒、吃药膳来调理。总体上饮食宜减咸增苦“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就是说,凡事要平衡才能和谐;盛冬时肾气盛,肾水易克心火。肾属咸,而心主苦。多食咸味食品,会助长肾气当令的横盛,这样会制约心火的功能。为了防止心火不足,多食入心的苦味食品,有助于颐养低迷的心气。而且苦味食品大多性凉,这种凉性正好可以制约冬日里易上火的缺憾,从而一举两得。

少吃烧烤等食物:冬日阳气在内,容易阳热上攻“若食炙,燥热之物,故多有壅噎、痰嗽、眼目之疾。”人们在冬天喜欢吃烧烤或火锅,这种“炙燥热之物”会助长冬天人体内的火热,使“上火”更盛;如果这种内在的火热不除,时间久了会煎灼阴液,导致阴液亏损,肾精不固。所以,在冬天“炙煎炒之物,尤宜少食”。进行适当的食补,既经济实惠,又没有副作用;冬令进补是借冬季阳气渐升的力量,平衡人体的内部环境,进而与外界气候相适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这样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温水刷牙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人的牙齿在35-36.5摄氏度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长久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病症。因此用3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含漱,有利牙齿健康,还利于清除齿缝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达到护牙洁齿、减少口腔疾病的目的。

冷水洗脸冬天,面部皮肤由于气温低的刺激,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用热水洗脸,当时会感觉温暖,一旦热量散失,毛细血管又恢复原状,这样一涨一缩,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而晨起用冷水洗脸,顿时就有头清眼明的感觉。冷水的刺激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又可增强皮肤弹性。其冬令保健作用还在于:增强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鼻炎,对神经衰弱的神经性头痛者亦有益。当然,冷水温度不能太低,以略高于10摄氏度为宜。

热水泡脚睡前用55-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

适当吃点生姜人们常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常食生姜能促进血液的循环,可发汗,并有促进胃液分泌以及肠管蠕动,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生姜还有抗氧化作用,临床上常将生姜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咳嗽、胃寒、呕吐等症的辅助治疗。

冬季养生食物宜选用的补肾壮阳类食物。一般如鹿肉、鹿鞭、狗肉、狗鞭、羊肉、羊肾、牛鞭、麻雀、猪肾、黄鳝、鲥鱼、鲢鱼、虾、大蒜、韭菜、辣椒、核桃仁、胡桃肉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食物。如海参、鲍鱼、龟肉、甲鱼、火腿、猪(羊、牛)骨髓、黑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冬季养生禁食生冷饮食,忌食寒凉性食物。如海蜇、田螺、螺蛳、蛤蜊、蟹、青蛙肉、水蛇、蚌肉、黑鱼、鸭蛋、鹅肉、兔肉、海带、西瓜、冬瓜、黄瓜等。

宜调精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宜空气好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人们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宜粥调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宜入睡早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人们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宜出汗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立冬之后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都在为来年春天养精蓄锐。中医讲究立冬补冬,滋阴补阳,温补养阳,少吃寒性食物,不宜过燥。而且,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一节三候,进补都各有讲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hl/23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