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风·医案两则
唇风概念
唇风,又称为唇炎,以唇部红肿、瘙痒,日久干燥、破裂流水为特征的唇部疾病。本病大多发生在下唇部,与西医的慢性唇炎相似,秋冬季较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为口唇部初起色红、肿胀、发痒,继则有干燥及烧灼感,久之皲裂,起痂皮,脱屑,且常反复剥脱。其病因病机为阳明胃热、脾经血燥,又感受风燥之邪而成,或因禀性不足,应用某些刺激物品过敏所致。
----梁庆伟,梁凤燕主编《常见病症家庭药浴疗法》
1艾儒棣经验方
艾儒棣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分急性期、慢性期、缓解期桑格阶段治疗唇风。
秦悦思,刘瑶,艾儒棣.艾儒棣治疗唇风经验.辽宁中医杂志,,38:35~36.
组成
方解
临床应用
医案精选
南沙参20g,生白术15g,茯苓15g,金荞麦30g,丹皮15g,僵蚕15g,龙骨20g,紫荆皮20g,玄参20g,麦冬15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20g,黄芩15g,瓜蒌仁30g,甘草6g。
组成
方解
临床应用
医案精选
全方可清热除湿,健脾养阴。
方中,以南沙参代替人参,取其性味平和,不温不燥之意。配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之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艾教授以四君、异功之类补益脾土;以益胃汤、玄麦甘桔汤之属滋阴润燥,慎用滋腻之品,以免酿生湿邪。瘙痒甚者,以重镇潜阳之品(如龙骨、牡蛎)止痒,达到“潜阳以益阴”之意。
组成
方解
临床应用
医案精选
艾教授认为唇风的疗程一般较长,可分为3个阶段:
(1)急性期以唇部肿胀潮红、溃流黄水、瘙痒灼热为主要表现,伴口干口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风热与脾湿合邪而为患。其病位在上,当以“风药”祛风胜湿,方选简化消风散合四君子汤,加以清热除湿之品以助疏散风邪,清热除湿,兼有“脾旺湿自去”之意。
(2)慢性期表现为唇部潮红减退,肿胀肥厚,干燥、皲裂,时伴口唇瞤动、体倦纳少;舌红少津苔少而腻,脉细数。此乃脾虚阴伤,阴虚夹湿之象,治以养阴润燥,健脾除湿,方选益胃汤和四君子汤加减。
(3)缓解期可见唇部肿胀逐渐消退,新的黏膜生长,仍干燥、脱屑,余无明显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滑。此乃脾之气阴渐复之际,因其病程较长,“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在前法基础桑加以二至丸滋养肾阴。此外,皮损肥厚者,加以消瘰丸(玄参、牡蛎、浙贝母);大便干结者,常配以瓜蒌仁、火麻仁,热毒偏盛者,加用重楼、白花蛇舌草。
组成
方解
临床应用
医案精选
罗某,男,19岁,年11月4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开始患病,反复发作,曾外用多种药物(如曲安奈德、VitE)涂搽,效果不佳。近1周病期加重。刻诊:唇部肿胀明显,以下唇为甚,色红、结痂、少量渗液,环口皮肤红肿干裂,时伸舌舔唇,自觉干燥、灼热,口干,胃脘部不适。纳可,眠差,小便黄,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黄,脉滑数。诊断:慢性唇炎(唇风)急性发作。辨证:脾虚兼湿热藴结。治则:清热除湿,健脾养阴。方选简化消风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用:南沙参20g,生白术15g,茯苓15g,金荞麦30g,丹皮15g,僵蚕15g,龙骨20g,紫荆皮20g,玄参20g,麦冬15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20g,黄芩15g,瓜蒌仁30g,甘草6g。嘱服7剂。另嘱患者每日涂抹适量橄榄油于患唇,涂抹前先于唇上润以凉开水。
二诊:唇部红肿明显减退,渗液减少,部分结痂已脱落,仍干燥,唇部仍觉痒痛,唇色偏淡,胃隐痛,二便调,眠可。舌淡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滑。前方去白花蛇舌草、黄芩,加益胃药,淮山药30g,猪苓15g,鸡内金15g,鸡血藤30g,嘱咐14剂,外用药同上。
三诊:下唇肿胀较前减轻,未见渗液,可见部分唇纹,痂壳基本脱落,干燥,自述思虑多,胃痛缓解,二便调。方用四君子汤、玄麦甘桔汤合百合知母汤,加合欢皮10g,山慈菇10g。嘱咐14剂,外用药不变。
四诊疗效:治疗3个月余,口唇及唇周红肿消退,可见新的黏膜长出,上附少量鳞屑,晨起口干,余无明显不适。纳可,眠可,二便调。方用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牛蒡子30g,淮山药30g,百合30g,浙贝母20g,内外合治。现病情稳定,嘱患者再继续治疗,并定期复诊,注意调护。
1周继刚经验方
周继刚(医院)以清热养阴、祛风化湿法为主治疗唇风,治宜内服外用双管齐下。
舒盼,穆怡.周继刚治疗唇风经验.湖北中医杂志,,34(2),2:28~29.
组成
方解
临床应用
医案精选
生地15g,木通8g,甘草9g,黄连8g,黄芩10g,竹叶15g,白术12g,栀子1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防风12g。
组成
方解
临床应用
医案精选
生地甘寒而润,凉血滋阴,敛疮润燥;木通、竹叶清心降火,下利小肠之热,利水以导火下行;黄连与黄芩清脾胃之火热;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白术利水燥湿,且健脾胃;栀子清三焦之热,防风疏散肌表之风邪,风邪去则口唇自安;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可防诸药寒凉伤胃。
组成
方解
临床应用
医案精选
肿胀甚者加入野菊花、金银花;心烦口渴者加知母、玄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麻仁;入夜加重者加水牛角、丹皮。
周师认为,心开窍于舌,心之气血上通于口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经环唇挟口,故口唇疾病与心脾关系最为密切。本病发病多与心火上炎、脾胃蕴热及风热之邪侵扰有关。火热循经上炎则唇发红肿,久病伤津耗液,肌膜失润则干燥脱屑,燥热熏灼故疮如火燎,状似无皮。
对本病的治疗,中医以清热养阴、祛风化湿之法为主。注重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兼顾整体,相得益彰,所用的药物具清热解毒、活血养血、祛风润燥的作用,以达热清、风散、湿祛、瘀消之效,则唇风自愈。
组成
方解
临床应用
医案精选
患者,女,27岁,年9月21日初诊。因口唇红肿糜烂,反复发作三年,加重一周就诊。自述为过敏体质,三年前因食用芒果引发唇风,先为唇部红肿疼痛、起泡,继则糜烂、破溃干裂肿胀。医院,服用维生素、抗生素、中药汤剂,外用激素类多种膏药,效均不理想,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于年9月来我院就诊,症见:口唇红肿脱屑,上有溃烂及针尖样大小水疱,伴少量渗液,疼痛,伴轻微瘙痒,查其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唇风之脾胃湿热型,拟方:竹叶15g,生地15g,木通8g,甘草9g,黄连8g,黄芩10g,白术12g,栀子10g,紫草10g,白鲜皮15g,野菊花15g。同时唇部外擦黄连膏,两周后皮损明显减轻,连服一月,皮损消失。后继续治疗一月巩固(最后半月已停中药,仅外用黄连膏),随访三月未复发。
国医皮肤病验方的整理仅供学习交流,不涉及营利事宜,转载请注明出处,还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皮肤病治疗最好医院2016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zz/1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