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绿标,可收听音频
语音∣阳阳
江苏扬州的一名女宝宝降生,医生发现,这个宝宝的嘴里居然有一颗牙!稀奇归稀奇,可这颗“早到”的小牙并不牢固,长在一块牙龈组织上,并且还有些活动。医生表示,这颗牙如果掉到食道或气管里,可能会引发危险,于是马上拔掉了这颗牙。
宝宝长“牙”可能跟妈妈怀孕时习惯有关
孩子的姥姥表示,孩子妈妈怀孕时很喜欢喝牛奶,一天一瓶。除此还经常把虾米打碎混着素菜一起吃。医生也表示,孕妇在怀孕期间吸收的钙过多,可能导致新生儿的牙龈的过度增生。
宝宝的“牙”不是“牙”
医生解释,新生宝宝长的牙既不是乳牙也不是恒牙,而是民间所说的‘马牙’。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人们俗称它为“马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马牙不是病
宝宝长“马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病,宝宝一般没有不适感。但是个别宝宝会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马牙”并不会影响宝宝吃奶或者乳牙的发育,也不影响以后正常乳牙的萌出生长,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婴儿吮奶进食时,牙床与奶头反复接触摩擦,“马牙”就可逐渐脱落。有的宝宝因为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
家长切记不可挑掉“马牙”
民间有些老人认为“马牙”是不好的兆头,要用针挑掉或用布擦掉,才能“避邪免灾”。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刚出生的婴儿身体抵抗力差,口腔粘膜很娇嫩,如被挑破,很容易感染细菌,引发细菌性口炎、颌下淋巴结炎等感染性疾病。局部感染如果迅速扩散,甚至会引发败血症等全身性疾病。家长只需要平时给孩子做好口腔卫生,保护好口腔粘膜即可。
婴儿期口腔正确清洁方式
新生宝宝的口腔不需要特别清洗。因为宝宝还没长牙,唾液起到天然的口腔清洗作用,即使喂奶后口腔黏膜上残留一些乳汁,也可通过唾液达到冲洗的作用。平时餐后喂宝宝喝些白开水,就能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妈妈也可用消毒棉签沾水,轻轻地将宝宝的口腔清理一下。2岁左右可以开始教宝宝漱口,让宝宝将温开水含在嘴中,将口腔内食物碎屑和部分软垢清除,以免引起病菌繁殖。为预防奶瓶性龋齿,要避免宝宝含着奶瓶睡觉。如果宝宝一定要含着奶瓶才能入睡,必须先清洁奶瓶奶嘴,并且只装白开水。避免让孩子常吃糖分高、黏性强的食物,尤其在睡觉前。
超1周岁仍未长牙需就医
婴儿出生后1年内,萌出第一颗乳牙,均属正常范围。如果超过1周岁,甚至1岁半后仍未见第一颗乳牙萌出,超过3周岁乳牙尚未全部萌出为乳牙迟萌。此时需查找原因,排除是否有“无牙畸形”。个别乳牙萌出过迟较少见,全口或多数乳牙萌出过迟或萌出困难多与全身因素有关。如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营养缺乏等,佝偻病患儿的乳牙能迟至出生后14~15个月才开始萌出,并往往伴有牙齿发育缺陷。遇到这种异常情况,应进行临床咨询。
延展阅读∣口腔出问题,家长怎么办口疮、唇炎、流口水……从宝宝呱呱坠地到他能说会走的几年里,各种口腔问题如影随形。家长一旦遇到千万不能手忙脚乱,除了及时请医生治疗外,在家也能为宝宝减轻痛苦。
马牙
大多数宝宝出生4—6周后,在口腔上颚中线两侧和牙龈边缘会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像是牙齿,俗称“马牙”。这实际上是由上皮细胞推挤而成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会在数月内逐渐脱落。美国著名育儿专家西尔斯博士表示,发现马牙不用做任何处理。千万不能用针挑,更不能用任何方法擦破马牙,这样做可能会使黏膜损伤导致炎症。
长牙不适
长牙期的宝宝容易流口水,常常将手指放入口中,或者抓到东西就放到口中咬。此时,宝宝的脾气也会变得比较暴躁,常常会哭闹不安。医院儿科特需专家郑玉巧表示,长牙期的宝宝出现吸吮手指的情况会随着牙齿的萌出很快消失。家长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专门的磨牙棒等,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
口角炎和口唇炎
在天气寒冷和干燥的时候容易发生,主要表现为口角糜烂、脱屑、张口时嘴角出血,孩子嘴唇干裂、起泡。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用3%左右浓度的热盐水,用毛巾蘸着对唇部进行热敷,一天三次,再在四周涂抹一些药物,比如金霉素等,并口服B族维生素。在饮食上,多让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孩子舔嘴唇、咬唇等不良的习惯要制止。医院儿科医生蒲丽霞表示,要随时清洗孩子口唇周围的口水,擦干后抹上保湿的润肤露,一般几天就会有好转。
口腔溃疡
米粒大小的溃疡附着在口腔黏膜上,会让孩子非常疼。一般口腔溃疡会持续4—7天后自行愈合。如果孩子十分难受,可以将蒙脱石散用温水调成糊状,用棉签轻轻涂抹在溃疡面上,或者直接蘸取干燥的蒙脱石散,涂抹在溃疡面上。蒙脱石散是用来治疗腹泻的一种药物,本身就具有修复黏膜的作用,对孩子非常安全。美国儿科协会认为,如果口腔溃疡出现4个以上,持续出现两周不见好转,就需要立即就医。
龋齿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反正会换牙,长了龋齿也没关系,这就导致了我国龋齿儿童绝大部分不会就医。实际上,儿童龋齿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引起感染性疾病等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恒牙萌出后,医院进行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对于乳牙已经遭受龋齿困扰的儿童,一定要尽早治疗。平时,要让孩子养成勤刷牙的好习惯,尽量喝白开水,少吃甜食。
鹅口疮
鹅口疮是宝宝口腔黏膜或舌面上附着白色絮状物或者豆腐渣样的东西,用棉签不易擦掉。这是不少新生儿常见的口腔疾病,尤其是早产儿。初期患有鹅口疮的宝宝可能没有特殊不适,但随着病情加重,很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进食减少,严重地可能扩散到咽喉或气管。郑玉巧表示,出现鹅口疮,医生一般会建议使用克霉唑,将毫升的药分成3份,早中晚各一份,在喂奶前1小时,把碾碎的药倒进宝宝口中就可以了。一般用药后2—3天见效,然后再巩固用药3—4天即可。
对付鹅口疮,预防更加关键。宝宝的奶瓶要保持干爽,奶具、水杯要经常消毒,不要在奶瓶中放置喝剩的奶或白开水。
以上内容由奶牛君据《扬州晚报》、《生命时报》等综合整理,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kpg.com/wahl/16065.html